第330章 陟罚臧否,重整乾坤(3 / 5)
头落了地。
虽然没能让所有手下都留下来,但能有三千人的兵额,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他知道袁可立这般安排必有深意,便不再多问,拱手应道:“属下遵命!”
袁可立点了点头:“去吧,先把府库的事交割清楚,再去挑拣人手。剩下的人,你暂且约束好,听候调遣。”
“是,大帅!”
李鸿基躬身领命,转身离去。
看着他的背影,袁可立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这李鸿基,倒是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只是日后如何驾驭,还得好好琢磨琢磨。
而那些剩下的乱民,或许会成为他清理山东积弊的一把利器。
接下来的几日,曲阜城外的旷野上竖起了连绵的木栅栏,十数万投降的乱民被圈在其中,成了一处临时的甄别营地。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穿戴着青色袍服的推官们便已带着簿册走入人群。
袁可立特意从山东各地调来百名经验丰富的推官,又抽调了熟悉地方事务的里正、耆老,组成了专门的甄别班子。
营地入口处立着三块丈高的木牌,用朱砂写着“被裹挟者”“从贼者”“凶顽者”,每个字都有斗大,在阳光下泛着刺目的红光。
推官们逐排逐列地盘问,时而低头记录,时而厉声喝问,遇到含糊其辞者便会被兵卒带到一旁单独审讯。
有人裤脚还沾着家乡的泥土,颤抖着说自己是被乱军抢来的。
有人手上留着握刀的厚茧,却辩称只是被胁迫扛过粮草。
甄别结果在五日后汇总到袁可立的案头:近二十万乱民中,有十五万属于“被裹挟者”。
这些人里,七成是兖州府周边的失地农民,两成是被焚毁作坊的工匠,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被乱军当作“人盾”裹挟前行。
他们中许多人甚至说不清闻香教的教义,只是在刀枪逼迫下跟着人流冲锋。
“这些人,不能简单处置。”
袁可立对着帐下幕僚说道。
“放归故里他们家乡的房屋早被乱军拆了当柴烧,田地要么荒芜要么被贼寇分了,回去就是饿死的份。”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更要紧的是,一群饥民游荡在外,保不齐又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重蹈覆辙。”
幕僚们纷纷颔首,其中一位参军拱手道:“部堂英明。不如将其编入徭役营,既给口饭吃,又能修补战后的疮痍。”
袁可立抚须轻笑:“正合我意。”
当日下午,营地中便响起了号角声。
兵卒们将十五万被裹挟者分作三队:
有一部分人被编入“路营”,拿着铁锨、石夯开赴曲阜至兖州的官道,不仅要填补战火留下的弹坑,还要拓宽路面至三丈宽,方便日后粮草转运。
也有一部分人被编入“渠营”,在泗水河沿岸开挖支渠,沿岸插着的木牌上写着“深挖五尺,广开十丈”,旁边还有老农出身的小吏拿着竹竿丈量。
剩下的人则被编入“矿营”,由兵卒护送着前往邹城的铁矿,虽然只是搬运矿石,却也能换得每日两升糙米。
“告诉他们。”
袁可立特意让兵卒沿街喊话。
“做工期间管饱饭,每日加发两文钱,够买个炊饼。干满一年,每人发三两盘缠,两斗良种,兖州府那边已清出三万顷无主荒地,到时候按户分田,让你们安安分分过日子。”
这话一出,原本死气沉沉的营地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声,许多人眼中重新燃起了光亮。
许多人以为会干活到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