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国公爷要掀桌了(1 / 2)

加入书签

沈逸昭的话刚说完,却又随即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而充满期待。

“不过,此乃万里长征第一步!”

“枪身的重量,还需设法减轻,士兵长途奔袭,负担是关键。”

“可靠性必须经过严寒,酷暑,风沙,泥水等极端环境下的反复测试。”

“我要的是战场上,不会卡壳的可靠伙伴,而非娇贵的摆设!”

“此外……”

他拿起那枚铜壳子弹,道:“此‘金属定装弹’乃关键,其产量必须尽快提升,成本要想办法降下来!”

“我们要的,不是少数精锐的玩具,而是未来全军列装的制式装备!”

“是,国公爷!”

“我等明白,定不负国公爷重托!”

工匠们轰然应诺,眼神中燃烧着,创造历史的激情与使命感。

而在实验室的另一角。

火炮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工匠们正在讨论着,从笨重青铜炮,转向更轻便铁铸炮的浇铸工艺。

甚至开始摸索,沈逸昭提出的“钢铸炮”可能性。

沈逸昭偶尔会走过去,提出一些诸如“榴弹炮曲射火力覆盖”,“迫击炮轻便伴随步兵”等,让工匠们既感匪夷所思,又觉豁然开朗的初步概念。

他知道,一支强大的陆军,离不开毁灭性的远程火力支援。

沈逸昭的商业帝国,如今已如同参天巨树的根系,悄无声息的深入到,大周经济脉络的每一个角落。

“沈氏商号”那独特的旗帜,飘扬在南北漕运的千帆之上,出现在遍布各地的盐场,铁矿,丝绸工坊,茶山和药材集市。

他运用的,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资本,更是超越时代的商业理念。

而且,他推动旗下工坊,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每一口“沈记”铁锅,每一匹“沈氏”绸布质量稳定。

他打造“品牌”,让“沈氏”二字,成为品质与信誉的象征。

不仅如此,沈逸昭还尝试“连锁经营”,在各大城镇开设,统一标识的货栈。

他甚至引入了“期货交易”的雏形,稳定了某些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

这些手段,使得财富如同滚雪球般,向他汇聚,。

积累速度之快,数额之巨,足以让国库为之侧目。

但这庞大的商业网络,其意义远不止于赚钱。

漕运线上,被暗中整合的漕帮,不仅确保了南北物资的顺畅流通,更成为他监控运河沿岸,传递机密信息的隐形脉络。

沿海盐场,新式晒盐法的推广,使得雪花盐的产量翻了数番,价格趋于平稳,百姓得惠。

同时也沉重打击了,那些世代垄断,囤积居奇的旧盐商,动摇了他们的根基。

在更广阔的乡村。

“沈氏商号”配合着官府,尝试建立“常平仓”体系。

丰年时,以合理价格收购余粮储存。

灾年时,开仓平價出售或赈济。

这不仅是稳定粮价,安抚民心的善政,更是在无数升斗小民心中,悄然种下了对“沈氏”,对背后那位镇国公的感激与拥戴。

然而,利益的蛋糕就那么大。

沈逸昭切走的越多,留给别人的就越少。

旧式商人,地方豪强,乃至朝中那些,与这些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

他们的不满,嫉妒与恐惧,如同地底奔涌的岩浆,在不断积聚,升温。

一封封用词或含蓄,或激烈的弹劾奏章,开始如同雪片般,悄然递送至女帝,那堆积如山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