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启程前夕·心向曙光(下)(2 / 3)

加入书签

走很远。”

村民们陆续赶来送行。渔翁阿海扛来一筐晒干的樱花鱼,鱼腹里都塞着樱叶,“这鱼耐放,饿了就烤着吃,能尝出灯湾的味”;绣娘阿珠捧着七件坎肩,每件的里子都绣着灯形印记,“沙漠热,雨林潮,这布是桐油浸过的,能挡挡”;连最调皮的孩童都捧着陶罐,里面是他们新掉的乳牙,“陈叔叔说,埋乳牙的地方会发芽,带到远方去吧,让那里也长出樱树”。

陈文灏接过陶罐时,指尖触到颗带着血丝的乳牙,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在灯湾埋下乳牙的清晨。那时老妪说:“牙是身体里最硬的东西,埋在土里,能记住回家的路。”此刻他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根留住,是让根能跟着人走,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正午的太阳升到头顶时,所有行囊都已搬上船。第七株老樱树的枝桠突然低垂,最粗壮的那根枝条上,挂着盏新做的三色灯——灯架是陈文灏削的樱枝,灯罩是李维德磨的玻璃,灯座刻着苏樱绣的银纹,灯芯缠着艾莉丝的幽光宝石,灯油里浮着四十九粒樱籽,是四人合力做的。

“该挂船首。”陈文灏踮脚摘下灯,指尖的金粉银霜与灯座的纹路正好嵌合。挂灯的刹那,三色光突然暴涨,照得海面浮起七道航标,标上的灯影正是七盏神灯的模样,最亮的那道直指沙漠神庙的方向。

艾莉丝的水晶球突然腾空,悬在桅杆顶端,球里的地图化作光纹,缠上三色灯的灯链,链上立刻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小字,是沿途的洋流、暗礁、村落,甚至还有某片沙漠绿洲的水井位置。“是灯湾的樱根在指路。”她望着球里游动的光纹,“它们比我们更懂如何走得远。”

李维德突然从船舱捧出个木牌,牌上用中、拉丁、北境三种文字写着“灯湾号”。“昨夜想了半宿,觉得这名字最好。”他将木牌钉在船舷,钉锤落下时,船身突然轻轻震颤,像有心跳从龙骨处传来——那是无数樱根顺着船板的缝隙钻进木头,在里面织成了网。

苏樱最后检查了一遍琉璃灯。灯壁的银纹里,洛阳灯市的影与灯湾的樱林渐渐重叠,重叠处浮出梳双丫髻的女子影像,正把半块樱花糕塞进灯盏,“带着吧,路上饿”。她笑着擦掉灯壁的水雾,却发现银纹里多了个极小的身影,是个眉眼像她的小女孩,正举着盏迷你琉璃灯,朝着船的方向挥手。

“该走了。”陈文灏的手搭在船舷,断指处的灯形印记与木牌上的“灯”字产生共鸣,发出极轻的“嗒”声,像乳牙叩击灯盏。他回头望了一眼灯湾——樱林在阳光下泛着三色光,四十九株老樱树的枝桠都朝着船的方向倾斜,树下的村民们挥着手,身影越来越小,却像无数盏灯,在岸边亮成了线。

船帆升起时,三色灯的光与水晶球的光交织成一道光柱,穿透云层。陈文灏站在船头,看着灯湾的轮廓渐渐融入海天,突然听见怀里的樟木盒发出轻响——七颗瓷牙正在微微颤动,像七童在说“我们也在”。

苏樱的琉璃灯悬在他身侧,灯壁的银纹里,老妪的影正坐在樱树下,用竹帚轻轻扫着沙,帚尖扬起的金粉里,浮着行极淡的字:“走得再远,灯亮着,家就在。”

李维德在船舱里翻开圣经,夹着樱瓣的那页正好是“方舟”的故事。他忽然发现,樱瓣的纹路与书页的褶皱连成了句新的话:“所有寻光的人,终会在光里相遇。”

艾莉丝的水晶球里,北境的冰灯与灯湾的三色灯正慢慢靠近,冰与火的光晕里,浮现出从未见过的景象:不同肤色的人手拉着手,围着一棵巨大的樱树,树上挂着无数盏灯,每盏灯的光里都浮着颗乳牙,牙尖闪着同样的暖光。

“起锚!”陈文灏的声音在海面上回荡,带着樱树的沉,带着海浪的阔。

船身缓缓驶离浅滩,龙骨划破水面的声音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