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南粮北济,天幕带来的划时代震撼(2 / 2)
“不过,这些并非长久之计。”
很快,赢辰话锋一转,“避免粮食的危机浮现,最终需要确立合适的制度才可。”
“中策,儿臣提议,可以着手于各个郡县要害处,设立‘常平仓’,灾年开仓平粮价,丰年收购余粮,抑制奸商横行!”
“儿臣的下策,便是改良器具,”赢辰补充道,“农为国本,岂能固步自封?需大力改良农具,深研农学。”
“如天幕所示之‘格物院’,当效仿设立,专司农器改进、良种选育、水利规划,方能使亩产增加,仓廪充盈……”
就在赢辰阐述他的农业改革构想时,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话语,九天之上的天幕再次亮起,光影流转,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昭武帝清楚的意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大秦,实际上每一处都百废待举。”
“‘吃饭’成为了帝国存亡的关键要务,而这个关键的要素,促进了‘代田法’的广泛推广!”
画面上。
农人在得到了‘代田法’的协作,耕作效力变得提高了,经过了科学的深耕和轮作,土地也获得了修养。
而天幕上的文字列出,记载了当时‘代田法’的影响下,黔首民众的亩产,提升了三倍以上。
“亩产提升三倍?”
嬴政更加震惊了。
这‘代田法’缘何会如此神奇,居然能够有让亩产提升三倍的功效。
以前的他比较轻视农家,但是面对着能够让亩产高效率提升的方法,祖龙同样产生了自己的兴趣。
“同时,格物院的能工巧匠,改进并推广了曲辕犁等新式农具,也大大的降低了农人耕作的体力消耗。”
女主播的话语,带着一丝赞叹,“‘昭武之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的构筑而成。”
“这离不开《保田令》的推行!”
《保田令》的推行,结合了‘耕战结合’的思路,农村的基层组织,则是在昭武帝的影响下重组。
“农村基础组织的重组,预示着民户编组,互相担保,共同承担垦荒与赋税责任。”
大秦的基层组织体系,因而第一次进入了乡野。
天幕画面的一幕,也让嬴政不由得一怔,脸上露出了震撼之色。
就在这时候,天幕画面还在持续,给嬴政完整展现出了,昭武帝是如何进行‘治理’,应对粮食问题的。
“中央朝廷,通过直接向着各地派遣‘检田使’,核验田亩实数,并严厉打击了豪强贵族隐匿土地,逃避税赋的行为。”
“国家层面上的真实耕作数据,自此被大秦朝廷掌控,而昭武帝也能够凭借这些数据,依据从地方县仓到咸阳太仓的三级‘天下仓’网络。”
“构筑了帝国应对粮食危机的强大调节与缓冲机制,历史上亦称之为‘南粮北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