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冒牌天神》上映(2 / 2)
绝立领、马蹄袖等满族元素,坚持回归汉族服饰体系。
林枫他们很快走到了红毯尽头。
原本是没有安排采访什么的,但是记不住记者们的热情,林枫就代表剧组拿起话筒说了几句:
“这部电影想告诉大家,上帝不是住在云端的独裁者,而是住在每个人心里的幽默感。”
他停顿片刻,突然指着金·凯瑞:“比如这个家伙,他证明了上帝也需要带薪休假。”
全场哄堂大笑之后,就直接进入了影片的播放环节。
其实,林枫对这部电影的定位就是荒诞喜剧,并没有主观地加入太多所谓的哲理反思,反而刻意减少思想深度。
可是,在这种无意间的举动,却还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比如布鲁斯因事业不顺、生活琐事而满腹牢骚,将一切归咎于上帝不公。他在直播中情绪失控,最终被解雇,对着天空咒骂上帝的情节。
观众对布鲁斯的“倒霉日常”既感好笑又熟悉,尤其是他面对堵车、宠物捣乱时的场景,一开始就有了代入感。
布鲁斯的设定映射了现代人逃避责任的普遍心态
当然,很多影评人的内心是不认可这种设定的,他们认为布鲁斯的抱怨过于自私,金·凯瑞的表演让角色显得“可恨又可怜”。
然而与之相反的,对于摩根·弗里曼饰演的上帝,以黑人清洁工形象出现,却被他们赞为“颠覆宗教刻板印象的神来之笔”,暗喻平等与平凡中的神圣。
对于此,就有普通观众指出,电影对宗教元素的调侃,引发了小部分宗教群体的不适,例如将上帝描绘成“坐在蚁丘上的坏小孩”。
林枫知道,普通观众与专业影评人的撕裂会随着社会发展愈演愈烈。
而这种变化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
随着电影产业商业化、社交媒体普及、大众话语权崛起,在21世纪10年代后进入“高频冲突期”。
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娱乐需求”与“艺术追求”、“大众话语权”与“专业权威”的长期博弈的结果。
甚至演变到了后期,普通观众会将专业影评的评价作为反向指标,不得不说,这种操作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但这些,关他林枫屁事,他现在要做的是收拾行李,赶紧回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