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宁昊的缺点(2 / 2)

加入书签

,更能传递各个角色的荒诞感。”

“你自己就是学摄影出身的,难道不知道在部分喜剧桥段中,夸张的构图角度可能与剧情的‘黑色幽默’产生割裂吗,这会让观众注意力被画面形式分散,而非聚焦于叙事本身。”

林枫又找到了一组镜头,指着说道,“你看这里,包世宏办公室的杂物过多,很可能会分散观众对人物的关注。”

实话实说,宁昊早期更注重构图的叙事功能性,但在形式美学的实验性上较为保守。

有个很好的对比例子,那就是贾科长。

对比贾科长的电影,他在很多电影中运用了中长镜头的诗意构图,而宁昊早期的镜头更侧重“讲清楚故事”,而非通过构图传递更深层的隐喻或哲学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宁昊早期的作品,在一般观众心中很牛逼,但是到了正规奖项上,往往不被评委认可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个缺点会在宁昊的后期电影中逐步改善,比如林枫认为他的巅峰之作:《无人区》。

那部电影的构图变得更简洁、更具设计感。而且会通过冷色调镜头语言凸显角色的压抑感,而非台词,这就是明显的进步。

如今的林枫要做的就是让他的进步速度更快一些。

宁昊听到林枫的话,在看看林枫对比镜头进行的拆解分析,他点点头,认可了林枫的说法。

“还有吗?”宁昊随后问道。

林枫回过头,看着宁昊有些奇怪,这家伙怎么不驳嘴了?

不过林枫也没多想,这是好事,没有恃才傲物,听得进意见,以后才能走得更远,前世的宁昊确实有些可惜。

林枫又继续翻看回放镜头,指着一处说道:“说完构图,我们在看看色彩和光影,你看看这些镜头。”

林枫指着监视器继续道,“同样的,你为了强化了市井的烟火气,大量使用高饱和度的暖色调,但也导致画面整体风格偏向‘平面化’,缺乏层次变化。

这里,包世宏的焦虑仅通过表情和台词传递,在色彩运用上显得较为单一。未能通过光影细腻刻画角色心理,这样的影像表达上显得过于直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