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巴比伦(6 / 7)
我们制作的《历史中的酷刑》——极其学术、非常详尽,但又能引起大众的兴趣……
“其他还有十几种不同切入角度,讲到这里你大致明白我们的厉害了吧。电视圈以为自己多了解暗示的招数,相信我,他们还差得远呢!当今最厉害的实务心理学家都在东方,记得那个国家的洗脑技术吗?我们可从那学了许多。根本用不上武力;只要包装得宜,民众根本乐于被洗脑。”
“而你,”我说,“打算洗脑美国人。真有野心。”
“没错,而且整个国家都会爱死我们的节目,剩下国会和教会大声抗议。电视台当然也会,他们一定闹得最凶,因为根本不可能跟我们竞争。”
哈特福德看了看表,惊讶地吹了声口哨。
“该开始打包啦,”他说,“我得在六点前抵达那个念不出名字的机场。我想知道,你有没有可能飞来澳门见见我们呢?”
“不太可能,但我大概理解了。再说,你不怕我泄露出去吗?”
“何必怕呢?你能带给我们越多曝光越好啊。虽然我们的广告要再过几个月才会全面开打,我觉得你有资格先得知这个消息。正如我所说,你的书帮我想到这个主意。”
皇天在上,他的感激之情确实真诚,令我无语。
“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他宣告。这时,他包装在圆滑、愤世嫉俗的外表之下的狂热主义终于不受控地显露出来。“历史站在我们这边。我们会利用美国自身的腐败,反治其身,而且他们毫无招架之力。既在美国领土以外,空军不能擅作主张打下太空中的卫星,联邦通信委员会也不可能向国务院不承认的国家抗议。若你有其他建议,我更想听听看。”
我当时想不到,现在仍想不出来。或许本篇文章能赶在他们的广告登上产业报纸前提出警告,或许能在电视台之间敲响警钟。但能有多少影响呢?哈特福德不觉得,恐怕他仍是对的。
“历史站在我们这边。”他这句话始终萦绕我的脑海。此致林肯、富兰克林与梅尔维尔的诞生之地,献上我的爱与祝福。然而,历史的教训同时也令我心中刮起一阵寒风;我仍记得巴比伦如何招致灭亡。
(译者:张芸慎)
[1] 山姆·戈德温(Sa Goldwyn, 1879—1974),好莱坞制片人。——译者注
[2] 指西联汇款,1851年在纽约成立,以前主要业务为收发电报,现在主要业务为国际汇款。
[3] 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sey, 1894—1956),美国生物学家及性学家。——译者注
[4] 戴夫·布鲁贝克(Dave Brubeck, 1920—2012),爵士音乐家。——译者注
[5] 英寻:英制长度单位,1英寻约等于1.82米。
[6] 约翰·加菲尔德(John Garfield, 1913—1952),好莱坞影星。——译者注
[7] 195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票房大卖。下文中的山姆·斯皮格尔是本片的制片人。
[8] 本尼迪克特·阿诺德(Be Arnold, 1741—1801),美国独立战争时投靠英国的将领,被排挤、审判才背叛革命军。——译者注
[9] 美国广告业的代名词。——译者注
[10] 尼尔森收视率:一种收视率统计系统,世界上最主要的统计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方法。
[11] 西尔斯目录:西尔斯公司曾经是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零售企业,其商品目录成为顾客重要的购物参考。
[12] 指金赛博士的著作《金赛报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