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4 / 10)
拍了照,准备明天直播时分享给网友。这时,老周发来微信:“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银器交流会,在邻市,有不少民国的银锁、银镯,还有银簪子,咱们一起去看看?”
林舟回复:“好啊!正好可以带网友们看看老银器交流会,教大家怎么挑银器,避免买仿品。”
他关掉手机,坐在柜台前,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银器交流会,又能遇到新的老物件,听到新的故事,还能把更多的鉴宝知识分享出去。他知道,自己的鉴宝科普之路还很长,只要还有人喜欢老物件,还想了解它们的故事,他就会一直做下去,让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老物件,被更多人看见、珍惜、传承。
一周后的清晨六点,林舟就和老周往邻市的老银器交流会赶。车窗外的天刚蒙蒙亮,路边的早餐摊飘着热气,林舟打开直播,镜头对着窗外的街景,直播间里很快聚了两千多早起的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老银器”“林哥今天教啥鉴别技巧”的留言。
“各位早,今天去邻市的老银器交流会,主要看民国时期的银簪、银锁、银项圈。路上先跟大家讲老银器的核心鉴别点——工艺。”林舟拿起昨天准备好的一只民国银簪样品,对着镜头展示,“民国老银器常用‘錾刻’‘累丝’‘掐丝’三种工艺。錾刻是用小锤子把花纹敲在银片上,比如这只簪子的缠枝莲纹,边缘有细微的锤痕,是手工痕迹;累丝是把银拉成细丝线,编织成花纹,这种工艺很费时间,仿品很少做;掐丝是把银丝弯成花纹,粘在银器上,民国掐丝银器的丝很细,现代仿品的丝粗,还容易掉。”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怎么区分手工錾刻和机器压制啊?我上次买了个银锁,说是手工的,现在看像假的。”
“看花纹的边缘,”林舟指着银簪的纹路,“手工錾刻的花纹边缘不规整,会有轻微的‘毛边’,比如这朵莲瓣的尖,有细小的凹凸;机器压制的花纹边缘特别光滑,像用模具压出来的,没有毛边,而且花纹很规整,没有灵气。”
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到了交流会现场——一个露天的广场,摆满了红色的折叠桌,摊主们早早地支起摊子,桌上铺着红布,摆着各种银器:亮闪闪的银簪、带着长链的银锁、沉甸甸的银项圈,还有小巧的银耳环。
林舟刚走进去,就被一个卖银簪的老奶奶吸引了。老奶奶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个木盒,里面放着十几只银簪,最中间的一只簪子特别显眼——簪头是朵盛开的牡丹,花瓣用累丝工艺做的,还镶嵌着几颗小小的红玛瑙,簪杆上刻着“民国十五年”的小字。
“奶奶,这只牡丹簪能看看吗?”林舟蹲下来,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簪子。
“小伙子,懂行啊?”老奶奶笑着说,“这是我年轻时的嫁妆,民国十五年我爹给我打的,现在年纪大了,戴不动了,想找个懂行的人收了,别糟蹋了。”
林舟把簪子对着直播镜头:“各位看这只簪子,簪头的牡丹是累丝工艺,银丝细得像头发丝,编织得特别密,没有断丝,这是民国时期的精品工艺;镶嵌的红玛瑙是‘老玛瑙’,颜色是深红色,有自然的纹理,不是现代的染色玛瑙;簪杆上的‘民国十五年’是手工刻的,字体有力,‘年’字的竖画是‘悬针竖’,这是民国时期的写字风格。”
他又用银含量检测仪测了一下:“含银量92%,是‘足银’,民国时期的老银器大多是这个含银量,既保证硬度,又不容易变形。这只簪子是真品,保存完好,市场价值至少在三千以上。”
这时,一个穿夹克的男人走过来,拿起簪子看了看,对老奶奶说:“老人家,这簪子我给五百,你卖不卖?我回去给我闺女戴。”
老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没说话,林舟就开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