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0章 天墓无极(55)(2 / 8)
“林哥,我这盘是不是假的啊?花了八千买的,心疼死了!”
“大概率是仿品,”林舟劝道,“不过也别太难过,玩古玩哪有不打眼的。下次买之前先拍照片发群里,咱们一起看看,别着急下手。”
直播到四点,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老周是他在古玩市场认识的朋友,专门跑乡下收货,微信内容很简单:“李村有个老物件,铜炉,主人要价五千,速来。”
“各位,有个线下收货的机会,咱们一起去看看,现场教大家怎么鉴定老铜炉。”林舟拿起背包,把放大镜、手电和磁铁装进去,“李村离这不远,开车半小时,咱们路上接着聊铜炉的鉴别技巧。”
他一边开车一边直播,镜头对着窗外的田野,“老铜炉的鉴别,首先看包浆。老铜炉的包浆是‘传世包浆’,颜色是深褐色或暗红色,摸上去温润,而仿品的包浆是用酱油或醋泡出来的,颜色不均匀,会发黏。再看款识,清代的铜炉款识大多是篆书,比如‘宣德年制’,而民国的款识是楷书,字体比较随意。”
半小时后,林舟到了李村,老周已经在村口等着了,旁边站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是铜炉的主人李大爷。“林老弟,快看看,就在屋里。”老周领着他们进了屋,屋里的八仙桌上放着个铜炉,高约十厘米,口径十五厘米,表面是深褐色的包浆,炉身刻着云纹,底款是“康熙年制”。
林舟戴上手套,拿起铜炉,对着手机镜头:“各位先看重量,老铜炉的铜质密,分量重,这只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是空心的仿品。再看包浆,用手指轻轻擦一下(镜头凑近),没有掉色,也不黏手,是自然形成的传世包浆。炉身的云纹是手工雕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边缘有轻微的磨损,这是常年使用造成的,仿品的雕刻是机器做的,线条特别规整,没有磨损痕迹。”
他又用磁铁吸了吸炉底:“老铜炉是纯铜的,磁铁吸不上,而仿品会掺铁屑,磁铁一吸就会粘住。你们看,这磁铁没反应,说明是纯铜的。再看底款,‘康熙年制’是篆书,笔画有力,‘熙’字的‘臣’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提’,这是清代康熙款的典型特征,不是民国仿的。”
李大爷坐在一旁,听着林舟的讲解,点点头:“这炉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之前有个贩子来,说只值一千,我没卖。林老师,你说这炉能值多少钱?”
“五千块很值,”林舟说,“这是清代康熙时期的仿宣德炉,虽然不是真宣德,但也是老物件,市场价值大概在一万左右。您要是想卖,我可以帮您联系靠谱的买家,或者自己留着收藏,老铜炉越放越值钱。”
李大爷笑着说:“我也不想卖,就是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以后留给孙子当念想。”
弹幕里刷起“林哥又捡漏了?”“李大爷运气好”的留言,还有人问怎么保养老铜炉。“老铜炉的保养很简单,”林舟对着镜头,“别用洗洁精或肥皂洗,用软布蘸温水擦就行,擦完后晾干,避免受潮。平时可以用手盘玩,手上的油脂能让包浆更亮,但别用汗手盘,汗里有盐分,会腐蚀铜器。”
从李村回来,林舟刚到店里,就有人敲门。进来个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个锦盒,说是家传的和田玉牌,想让他帮忙看看。林舟打开锦盒,里面是块方形玉牌,上面刻着“福禄寿”三星,玉质白润,边缘有轻微的磨损。
“各位看这玉牌,”林舟把玉牌对着镜头,“先看玉质,是和田玉籽料的,白度是‘羊脂白’,用手电打光,里面没有棉絮,特别干净。再看雕刻工艺,是清代的‘透雕’,三星的衣服褶皱雕刻得很细腻,线条流畅,没有断笔,这是老工的特征。边缘的磨损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因为老物件常年佩戴,边缘会和衣服摩擦,形成‘圆角’,而仿品的边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