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9章 天墓无极(54)(1 / 9)

加入书签

去满城的路上,陈砚特意选了靠窗的座位,把手机支架固定在小桌板上,镜头一半对着窗外的乡村风光,一半对着手里的《保定民国教育史料》。此时直播间已经聚集了四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对“土坯黑板”的好奇——毕竟之前见的都是翡翠、铜器这类“值钱”物件,土坯做的老物件,大家还是第一次期待。

“各位,咱们今天去满城找的刘先生,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代表人物。跟苏先生的女子学堂、蔡先生的男子中学不一样,刘先生办的是‘扫盲班’,主要教农民认字、算账,用的都是最朴素的教具,比如土坯黑板、手抄课本。”陈砚翻到史料里刘先生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褂子,站在一间土坯房前,手里举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白灰写着“一二三”,“你们看这块黑板,就是土坯做的——民国乡村条件差,没钱买木头黑板,就用黄土和稻草混合做成土坯,晒干后当黑板,用白灰当粉笔,虽然简陋,但能让农民孩子学到知识。”

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土坯黑板能保存这么多年?不会碎吗?”

“怎么判断是民国的土坯,不是现在仿的?”

“砚哥,到了满城能不能现场演示下用白灰写字?”

陈砚笑着解答:“土坯只要不受潮、不磕碰,能保存很久。民国的土坯和现在的不一样,当时用的是‘熟土’,就是反复捶打的黄土,里面加的稻草也是当年的‘老稻草’,纤维更粗,能增强土坯的韧性。判断年代可以看土坯的颜色,民国土坯是深褐色,表面有自然的风化纹路,现代仿的土坯颜色浅,纹路很规整。至于写白灰,到了老刘的书店咱们试试,不过得轻一点,别损坏老黑板。”

两个小时后,高铁到了满城站。老刘已经在出站口等着了,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工装服,手里推着一辆旧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从家里带的苹果。“陈老师,可算把你盼来了!我这书店就在老街口,走路十分钟就到。”老刘说话带着浓重的满城口音,笑容很朴实。

跟着老刘往老街走,路边的房子大多是青砖灰瓦,偶尔能看到几间保留着民国风格的铺面,门口挂着褪色的木匾。老刘的书店叫“老刘书屋”,门脸不大,门口堆着几摞旧书,窗户上贴着泛黄的“读者须知”,推门进去,一股旧书特有的油墨味混合着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

书店的里屋放着一张老式八仙桌,桌子上盖着一块蓝色的粗布,老刘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掀开布——一块半米宽、一米长的土坯黑板露了出来。黑板是深褐色的,表面有些粗糙,边缘有几处细小的磕碰,上面用白色的痕迹写着“识字救国”四个大字,字迹有些模糊,但能看出是用硬树枝写的,笔画里还嵌着细小的稻草纤维。

“各位,这就是刘先生当年用的土坯黑板!”陈砚把手机架近,调整好角度,“先看材质,用手摸一下(戴了手套),能感觉到里面的稻草纤维,这是民国乡村土坯的典型特征。再看表面的白痕,是当年用白灰写的,白灰已经渗入土坯内部,不是浮在表面——现代仿的话,白灰容易脱落,而且不会有这种‘渗入感’。还有黑板的边缘,这些磕碰痕迹很自然,是常年移动、使用造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对着黑板上的字迹:“你们看笔画里的细小缝隙,里面有轻微的风化痕迹,这是几十年自然老化形成的,现代技术仿不出来。另外,黑板背面有几个小小的指印,应该是刘先生当年拿黑板时留下的,指印里的土坯密度和周围不一样,说明是长期接触形成的,不是偶然留下的。”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惊叹:“原来土坯也能当文物!长见识了!”

“‘识字救国’这四个字太有力量了!”

“老刘,这黑板你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