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4章 天墓无极(49)(3 / 8)
,一个个被制服。
我们扶着林伯回到村里时,天已经蒙蒙亮了。祠堂里的舟板依旧泛着淡淡的绿光,只是星象纹变得更加清晰,甚至能看到星图的末端指向台湾的卑南遗址——那里是台湾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良渚文明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林阿海拿着青禾留下的药膏,走到林伯身边:“爷爷,我明天就陪您去城里看病。以后我不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跟着您学‘祭舟’的习俗,还要把‘老舟’的故事讲给村里的小孩听。”
林伯笑着点了点头,从怀里取出一个用贝壳做的护身符,挂在我的脖子上:“这是望舟村的‘护海符’,能保佑你们在海上平安。你们要去卑南遗址吧?那里的先民和我们望舟村的祖上是一家人,你们一定要把‘老舟’的故事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咱们华夏的文脉,不管隔着多少海水,都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握着护海符,站在望舟村的海边,看着朝阳从海平面升起,将海水染成金色。手中的兽骨册此时蓝光渐强,星象图上的“舟”字形与卑南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海脉相连,文脉同源,卑南有‘玉璋’待寻。”
王承彦看着星象图,若有所思:“玉璋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礼器,卑南遗址的玉璋说不定能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文明脉络。看来咱们的下一站,就是台湾卑南了。”
周明远则拿着瓷片,在阳光下观察着釉色的变化:“卑南遗址的陶器和良渚的陶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得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两者工艺传承的证据。”
我们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望舟村时,林伯和林阿海带着村里的老人来送我们。他们手里拿着用红树林枝条编的篮子,里面装着新鲜的牡蛎和海带:“带着路上吃,到了卑南,记得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你们找到‘玉璋’的好消息。”
车驶离望舟村时,我回头望去,看到林阿海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朝着我们挥手。手中的护海符泛着淡淡的暖意,兽骨册的蓝光指引着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我知道,这次卑南之行,不仅是为了寻找“玉璋”,更是为了见证华夏文明跨越海峡的传承——不管隔着多少山海,华夏儿女的根,永远都连在一起。
渡轮穿越台湾海峡时,咸湿的海风裹着细碎的浪花拍在甲板上,手中的贝壳护海符泛着淡淡的珠光,与兽骨册上的蓝光相互呼应。册页里的星象图已清晰标出卑南遗址的方位,图中“玉璋”的标记旁,多了一行细小的排湾族图腾符号——那是林伯说过的,卑南原住民与望舟村先祖血脉相连的证明。
陈九爷靠在甲板的栏杆上,手里摩挲着从良渚带来的玉琮残片,残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的绿光,恰好与远处台湾岛的轮廓重合:“卑南遗址是台湾史前文明的代表,排湾族和鲁凯族的先祖都在这生活过。据说他们的‘头目玉璋’,不仅是权力象征,还刻着与良渚相通的纹饰,这次咱们得好好看看,到底是怎么个相通法。”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船舷上,钥匙表面的纹路竟渐渐浮现出排湾族特有的“百步蛇”图腾,她指尖划过图腾:“之前在三星堆和二里头,钥匙只会感应青铜和玉的能量,这次出现原住民图腾,说明卑南的玉璋可能融合了多元文化,不只是良渚一脉。”
周明远正用放大镜观察一块从望舟村带来的红树林木材,木材的纹理间还残留着海水的盐分:“卑南遗址的陶器常用红树林灰做釉料,和望舟村的古老工艺很像。我带这块木材去,说不定能通过成分比对,找到两岸工艺传承的直接证据。”
渡轮靠岸时,高雄港的阳光正烈,一位穿着排湾族传统服饰的女子已在码头等候。她头戴缀满贝珠的头饰,身上的织布裙印着百步蛇与太阳的图案,手里捧着一个漆木盒:“我是卑南遗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