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1章 天墓无极(46)(1 / 6)
玉龙雪山的雪水顺着溪流蜿蜒而下,滋养着丽江古城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握着东巴文字典离开时,玉片上的绿光始终朝着东北方向,听水铃的脆响也愈发规律,像是在应和着某种水流的节奏。陈九爷望着远处的雪山,指尖轻轻摩挲着玉片边缘:“这动静,倒像是在指引我们去寻水脉。四川都江堰是千年水利奇迹,说不定秘藏就藏在那江水之中。”
我们沿着滇川古道一路向北,抵达都江堰时正值雨季,岷江水流湍急,奔涌着穿过鱼嘴分水堤,在宝瓶口处形成一道壮观的水幕。当地水利博物馆的张馆长早已在景区门口等候,见到我们手中的听水铃,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们果然带着‘引水灵’来了。我在古籍里见过记载,当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曾铸造过一对‘引水灵’,一为铜铃,一为玉片,能感知水脉走向,如今看来,你们手中的就是其中之一。”
跟着张馆长来到伏龙观,听水铃刚靠近殿内的李冰石像,就发出一阵急促的响声,玉片上的绿光也映在石像背后的墙壁上,勾勒出一道模糊的轮廓。张馆长示意工作人员移开石像,墙壁上果然露出一处暗格,里面藏着一卷泛黄的竹简,竹简上用秦隶刻着《都江堰治水方略》。“这是李冰当年治水的亲笔记录!”张馆长激动地展开竹简,“上面详细记载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设计原理,还有应对洪水的应急方案,比现存的史料完整得多!”
竹简的末尾还标注着一处“深淘滩”的位置,指向岷江江心的一处暗礁。我们乘坐游船来到江心,潜水员潜入水下后不久,便捞出一个青铜匣子。匣子里装着一块黑色的石碑,石碑上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正是都江堰治水的核心口诀,旁边还刻着一幅微型水脉图,标注着岷江支流的隐秘走向。
“这块石碑是都江堰的‘镇水碑’,”张馆长抚摸着石碑上的刻痕,“传说只要石碑不丢,都江堰就能永远守护成都平原的安宁。当年汶川地震时,许多文物受损,唯独这块石碑在江底安然无恙,可见其神奇。”
我们在都江堰待了数日,协助张馆长整理《都江堰治水方略》,还跟着水利工程师一起巡查水闸。离开前,张馆长送给我们一本《李冰治水语录》:“这些治水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对现代水利工程也有借鉴意义,希望你们能将这份智慧传承下去。”
握着《李冰治水语录》,站在宝瓶口旁,看着清澈的江水灌溉着万亩良田,我忽然明白,都江堰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工程奇迹,更在于它体现的“天人合一”理念——人类并非要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理念,正是华夏文明最珍贵的内核之一。
玉片上的绿光此时转向了西北方向,听水铃的响声也带着一丝苍凉的意味。陈九爷翻看着爷爷留下的笔记,指着其中一页说:“这方向怕是要去甘肃张掖了。笔记里提到,张掖丹霞山下藏着‘西夏文书’,当年西夏王朝覆灭后,许多珍贵文献被藏在石窟中,至今未曾现世。”
我们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抵达张掖时,丹霞地貌正被夕阳染成绚烂的红色,连绵的山体像燃烧的火焰,壮丽非凡。当地文物局的王主任领着我们来到丹霞山深处的一座无名石窟,石窟入口被风沙半掩,岩壁上还残留着西夏文的刻痕。“我们之前探测过,这石窟里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但担心破坏文物,一直没敢深入。”王主任说。
我将听水铃举到石窟入口,铜铃立刻发出一阵悠远的响声,玉片上的绿光也穿透黑暗,照亮了石窟内部。我们戴上头灯,沿着陡峭的石阶往下走,石窟深处豁然开朗,竟是一座宽敞的石室,石室中央的石台上,整齐地摆放着数十个木箱。
打开木箱,里面装满了西夏文的经卷、文书和绘画,其中最珍贵的是一本《西夏国史》手稿,详细记录了西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