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0章 尸易无限(195)(1 / 8)
吴贤在潘家园的老铺子前蹲了半个钟头,指尖反复摩挲着手里那只巴掌大的青铜小鼎。鼎身刻着模糊的兽面纹,底部残留着黑色的烟炱,像是被人用炭火温过酒。摊主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见他看得入神,便慢悠悠地开口:“小伙子,这可是西周的东西,祖上从陕西收来的,你要是诚心要,给个整数,八千块带走。”
吴贤抬头笑了笑,没接话。他玩古董这十年,最不怕的就是“讲故事”——潘家园里十件“老物件”,九件是新仿,剩下一件还得看有没有被“动手脚”。他掏出随身带的强光手电,贴着鼎身照过去,光线穿过青铜胎体时,能清晰看到内部不均匀的气泡。“大爷,您这鼎的胎土太细了,西周青铜用的是范铸法,胎壁里得有范线痕迹,您这连个范线影子都没有,倒是像现代失蜡法铸的。”
山羊胡老头的脸瞬间垮了,嘟囔着“年轻人懂不懂行”,却也没再坚持要价。吴贤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刚要转身,就被一个穿冲锋衣的年轻人拦住了。“哥,您刚才看得太准了!我叫李响,是做户外探险的,最近在秦岭找一处古栈道遗址,捡到个奇怪的东西,想请您帮忙看看。”
李响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块巴掌大的玉牌。玉牌呈青白色,边缘有明显的磕碰痕迹,正面刻着一串歪歪扭扭的符号,既不像甲骨文,也不像金文,倒有点像少数民族的图腾。“这是我在栈道遗址旁的石缝里发现的,旁边还散落着几枚锈迹斑斑的铜钱,看着像是汉代的。”
吴贤接过玉牌,入手温润,用手电照了照,玉质内部有细密的“饭糁”,这是古玉长期埋在地下形成的特征。再看表面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玻璃光”,不是人工用核桃油蹭出来的假包浆。“这玉牌确实是老的,至少能到汉代,但上面的符号我没见过。你说的古栈道遗址具体在秦岭哪个位置?有没有拍照记录?”
“在周至县那边的深山里,我拍了照片,还画了大致路线。”李响赶紧掏出手机,点开相册——照片里的栈道遗址藏在茂密的树林里,木质的栈孔还留在崖壁上,旁边的石缝里确实能看到几枚铜钱的残片。“我本来想联系博物馆,但那边说最近人手紧,让我先保护好现场,等有空再派人去。可我总觉得这玉牌不一般,要是被别人捡走就麻烦了。”
吴贤看着照片里的遗址,心里突然一动。他想起去年在省博物馆见过的汉代“蜀道栈道”资料,周至县一带的栈道是汉代关中通往蜀地的重要通道,常有商旅和官员经过,说不定这玉牌是当时某个特殊群体留下的。“这样,你先带我去遗址现场看看,要是能找到更多线索,咱们再联系博物馆。”
第二天一早,吴贤和李响就驱车前往秦岭。车子开出周至县城,沿着盘山公路往深山里走,越往里走,山路越崎岖,最后只能停在山脚下,徒步往里走。李响常年在户外探险,熟门熟路地带着吴贤穿过树林,翻过几道山梁,终于在一处陡峭的崖壁前停下。“就是这儿了,你看崖壁上的栈孔,间距还很规整,应该是人为开凿的。”
吴贤凑近崖壁,栈孔直径约十厘米,边缘有明显的凿痕,还残留着些许木质纤维。他蹲下身,在石缝里仔细搜寻,果然找到几枚铜钱残片,用手擦去泥土,能看到“五铢”二字——这是汉代最常见的货币,进一步印证了遗址的年代。
就在这时,李响突然喊了一声:“哥,你看这儿!”吴贤跑过去,只见李响指着崖壁下方的一个小山洞,洞口被藤蔓挡住,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两人拨开藤蔓,走进山洞,山洞不大,约有十平方米,地面上散落着一些陶片和兽骨。
吴贤用手电照着地面,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不起眼的陶罐,罐口被泥土封住。他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打开陶罐,里面装着几枚完整的五铢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