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尸易无限(194)(2 / 8)

加入书签

代佛教文献的空白,对我们研究敦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以后要是有类似的文物保护工作,还请你们多多支持!”

离开敦煌前,吴贤和老周特意去了莫高窟。站在斑驳的壁画前,看着那些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的佛像和飞天,吴贤心里满是感慨。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而他们所做的,就是守护这些珍贵的遗产,让它们能够代代相传。

回到北京后,吴贤把敦煌修复手稿的经历整理成文字,配上修复过程的照片,发表在公益平台的公众号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读者留言说,没想到古籍修复这么复杂,也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散落在民间,需要大家共同守护。还有不少读者主动报名成为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希望能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这天,吴贤正在办公室处理志愿者的报名信息,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位来自台湾的藏家想见他。“那位藏家姓蔡,说是从朋友那里听说了咱们的公益平台,特意从台湾来北京,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件家传的古董。”

吴贤赶紧来到接待室,只见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吴老师,您好!我是蔡明远,来自台湾台北。”蔡先生起身握住吴贤的手,语气很诚恳,“我家里有一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是我祖父传下来的,一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次来北京,就是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下。”

蔡先生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只小巧的青花杯,杯身绘着缠枝莲纹,杯底印着“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吴贤小心翼翼地拿起压手杯,入手沉甸甸的,手感温润。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杯身的青花:“这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有明显的‘铁锈斑’,是明代永乐青花的典型特征。杯身的缠枝莲纹笔触流畅,布局疏密有致,符合永乐时期的纹饰风格。”

他又翻转杯子,查看杯底的款识:“永乐青花压手杯的款识大多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而且款识的位置和字体都有特定的规范,你这只杯子的款识字体规整,位置也正确,没有现代仿品的生硬感。”

蔡先生紧张地看着吴贤,期待着他的最终结论。吴贤放下压手杯,笑着说:“蔡先生,恭喜您!这是一只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真品,而且品相完好,是难得的珍品!永乐青花压手杯存世量极少,尤其是这种缠枝莲纹的,市场价至少在千万以上。”

蔡先生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真的吗?太好了!我祖父当年为了保护这只杯子,在战乱时期带着它四处奔波,现在终于确定是真的,我也能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了!”

“您祖父真是有远见,”吴贤感慨道,“很多珍贵的古董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守护者,才能流传至今。您这次来北京,除了鉴定杯子,还有其他打算吗?”

蔡先生点点头:“我这次来,还想和你们公益平台合作。台湾有很多藏家,手里也有不少珍贵的古董,但缺乏专业的鉴定和保护渠道,我希望能通过你们的平台,促进两岸藏家的交流,共同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吴贤大喜过望:“这正是我们想做的!我们可以联合台湾的藏家协会,举办两岸古董文化交流展,再组织两岸的专家和藏家互访,分享鉴定和保护经验。”

接下来的几个月,吴贤和蔡先生一起筹备两岸古董文化交流展。他们从两岸藏家手中征集了近百件珍贵古董,包括瓷器、青铜器、古画、玉器等,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珍品。交流展在北京开幕那天,吸引了大批观众和媒体,两岸的专家和藏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董鉴定和文化传承的话题。

蔡先生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两岸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这些古董不仅是珍贵的藏品,更是连接两岸同胞的文化纽带。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