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5章 尸易无限(180)(1 / 9)
阿依古丽盯着手机屏幕上墨西哥考古团队发来的五铢钱照片,指尖不自觉地放大细节——钱缘处那道若隐若现的西域螺旋纹,与九层妖楼出土的青铜镜纹样完全吻合,而钱身上残留的青铜粉末,经初步检测与汉代青铜镜的合金成分一致。特奥蒂瓦坎古城,这座位于美洲大陆的“众神之城”,竟与遥远的汉代西域产生了关联,这是否意味着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早已跨越太平洋,形成了全球性的文明交流网络?
她立刻联系墨西哥考古团队,对方在视频会议中详细介绍:五铢钱出土于特奥蒂瓦坎古城的“太阳金字塔”东侧祭祀坑,坑内还发现了一批玉石器和贝壳饰品,玉石的成分与中国新疆和田玉高度相似,贝壳则来自太平洋沿岸。“根据碳十四检测,祭祀坑的年代约为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与汉代青铜镜传入亚欧非的时间线基本重合,”墨西哥考古学家埃琳娜说,“我们推测,这些文物可能是通过太平洋海上航线,从亚洲传入美洲的,但具体路线还需要更多证据支撑。”
“太平洋海上航线!”阿依古丽调出汉代航海技术的资料,“汉代已能制造载重量达百吨的‘楼船’,且《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汉代商船曾抵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部),具备向更远海域航行的潜力。若能找到汉代与美洲交流的直接证据,将彻底改写全球文明交流史。”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阿依古丽团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海洋考古专家,启动了“太平洋丝路探源计划”。他们首先对墨西哥出土的五铢钱和玉石器进行深度检测,发现五铢钱的铸造模具痕迹与汉代长安铸造作坊的模具一致,玉石器的切割工艺也带有明显的中原风格。“这证明,这些文物并非仿制品,而是直接来自汉代中国,”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明说,“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太平洋海域寻找汉代商船的遗迹,确认航线的存在。”
团队随后前往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这里是古代太平洋航线的重要中转站。在夏威夷岛西南海域的水下,他们通过声呐探测发现了一处疑似古代沉船的遗迹。经过数月的水下清理,一艘木质沉船的轮廓逐渐清晰,船体内出土了一批汉代的青瓷碗、青铜工具和五铢钱,其中一枚五铢钱上还刻着“海西商队”的字样。
“‘海西’在汉代既指西域以西的地区,也可能泛指海外,”张教授看着沉船出土的文物,“这艘沉船很可能是汉代商队前往美洲的途中,因风暴沉没的。船体内的青铜工具与特奥蒂瓦坎出土的青铜粉末成分一致,进一步证明汉代商队确实抵达过美洲。”
消息传出后,全球考古界为之震动。阿依古丽团队趁热打铁,前往特奥蒂瓦坎古城进行深入发掘。在太阳金字塔的西侧,他们发现了一座小型的祭祀台,祭祀台中央的石盒内,存放着一面残破的青铜镜——镜背刻着西域螺旋纹和中原云纹,镜缘还刻着几个模糊的汉隶,经辨认是“通于四海,达于五洲”。
“这就是‘五洲镜’!”阿依古丽激动地说,“从西域五镜、万国镜、四海镜,到如今的五洲镜,这些青铜镜不仅是文明交流的信物,更记录了汉代丝绸之路从陆上到海上,从亚欧非到美洲的拓展历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重大发现,阿依古丽团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中,新增了“跨越太平洋的对话”展区。展区内通过3D投影技术,还原了汉代商船穿越太平洋的场景;通过互动装置,让游客体验汉代航海技术的运作原理;还专门设置了“全球青铜镜谱系”展柜,系统展示从西域五镜到五洲镜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全球各地的传播轨迹。
展区开放当天,来自墨西哥、美国、中国的考古学家共同为“太平洋丝路纪念碑”揭幕。纪念碑以汉代楼船和特奥蒂瓦坎金字塔为原型,中间镶嵌着五洲镜的复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