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4章 尸易无限(179)(6 / 8)
技术的交流互鉴,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启动了“陆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申报”项目,计划将九层妖楼、蒙巴萨古城、南越国宫署遗址等陆海丝路重要节点,联合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此推动全球对陆海丝路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申报过程中,团队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汉代风格的寺庙遗址,寺庙的石碑上刻着“汉延康元年,西域僧人携青铜镜至此后,建寺传法”。“这说明,青铜镜不仅是贸易和政治的信物,还成为宗教传播的载体,”阿依古丽说,“西域的僧人通过陆海丝路,将佛教与青铜镜文化一同带到东南亚,进一步丰富了文明交流的内涵。”
为了深入研究青铜镜与宗教传播的关系,阿依古丽团队前往爪哇岛的寺庙遗址。在寺庙的佛塔地宫,他们发现了一面刻有佛教莲花纹的青铜镜,镜背中央是西域螺旋纹,边缘环绕着莲花纹,镜缘刻着“佛镜一体,普度众生”的汉隶。“这面‘佛镜’,是西域文化、中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结晶,”张教授说,“它见证了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历程,是多元文明交融的重要物证。”
阿依古丽站在佛塔前,望着远处的印度洋,心中满是感慨。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域五镜、万国镜,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蒙巴萨青铜镜、佛镜,这些看似普通的青铜镜,竟串联起了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的文明交流网络。而这张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藏着动人的故事,等待着被进一步发掘。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希腊的消息——希腊考古团队在雅典卫城附近的一处古罗马遗址中,发现了一面刻有西域螺旋纹和希腊神话图案的青铜镜,镜背刻着“自东方丝路而来,见证东西文明”……
阿依古丽握着手机,目光望向遥远的欧洲。雅典,这座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又将为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史,增添怎样的新篇章?新的探索,已在脚下缓缓展开,跨越陆海,连接起更广阔的文明天地。
阿依古丽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希腊青铜镜的照片,镜背中央的雅典娜浮雕旁,那道熟悉的西域螺旋纹像一道桥梁,将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与东方的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雅典卫城遗址出土的这面镜子,镜缘同时刻着汉隶、拉丁文与希腊文,三种文字共同拼写的“东西同源,文明共生”,彻底打破了她对丝绸之路文明交流边界的认知——原来汉代的青铜镜,早已跨越地中海,成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文明信物。
她立刻联系希腊考古团队,对方传来的详细报告显示:青铜镜出土于雅典卫城西侧的古罗马军营遗址,经碳十四检测,年代为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与蒙巴萨青铜镜、爪哇佛镜的年代前后衔接。镜背的雅典娜浮雕手持橄榄枝,枝桠间缠绕着中原云纹,橄榄枝末端还刻着一枚微型的西域三镜图腾。“军营遗址还出土了一批汉代丝绸和五铢钱,”报告中写道,“结合古罗马文献记载,推测这面镜子是古罗马商队从波斯购入,再转运至雅典,最终成为罗马军官的珍藏。”
“这就形成了完整的传播链条!”阿依古丽将青铜镜的传播路线图投影在会议室大屏幕上,“从中国西域的九层妖楼出发,经陆上丝路到波斯,再转至古罗马,最后抵达雅典;同时,通过海上丝路从广州到蒙巴萨、爪哇——青铜镜就像文明的种子,沿着陆海丝路的脉络,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为了验证这一传播链条,阿依古丽团队联合希腊、意大利的考古机构,前往雅典卫城遗址。站在古罗马军营遗址的发掘现场,她看着那面被小心安放在恒温箱中的青铜镜,镜面上的雅典娜浮雕与西域螺旋纹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两千年前东西方文明的相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