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8章 尸易无限(173)(6 / 9)
!”李建国说,“我们可以邀请当地的老艺人来教学,还可以和学校合作,开展传统文化课程,让年轻人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说干就干,吴贤开始忙着筹备“西域文化传承基地”。他走访了格尔木周边的村镇,邀请了几位擅长制作西域传统地毯、刺绣的老艺人,还找到了一位会唱古老西域民歌的牧民老人。老艺人们都很乐意加入,一位制作地毯的老奶奶说:“这些手艺要是没人学,就真的要失传了。能在这里教年轻人,我高兴!”
传承基地成立那天,来了很多人。老艺人们现场展示着手艺,彩色的毛线在老奶奶的手里,很快就变成了精美的地毯图案;刺绣艺人拿着细针,在布上绣出了西域的沙漠和骆驼;牧民老人则唱起了古老的民歌,歌声悠扬,带着浓浓的西域风情。孩子们围在老艺人身边,好奇地学着,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吴贤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文物不仅是冰冷的石头、竹简,更是活着的文化传承。只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才能让更多人真正热爱它、守护它。
这天晚上,吴贤坐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展柜里的文物,又看了看墙上小姑娘画的画,心里充满了希望。他想起这一路的经历,从最初为了找爷爷来到格尔木,到现在成为一名真正的文物守护者,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突然,他想起了爷爷笔记本里的一句话:“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化是民族的根魂。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根魂。”
吴贤轻轻抚摸着展柜里的青铜密符,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古人的温度。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困难,但他也相信,只要有这份守护的信念,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就一定能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让西域文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这片戈壁滩,照耀着每一个热爱历史、守护文化的人。
夜渐渐深了,博物馆里很安静,只有展柜里的文物,在灯光下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吴贤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展厅里的文物,转身走出博物馆。保护站的灯光亮着,像一颗温暖的星星,照亮了戈壁滩的夜空,也照亮了他心中那条通往未来的、充满希望的路。他知道,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西域文化传承基地的名声渐渐传开,开春后,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志愿者专程赶到格尔木。他们中有学美术的大学生,有做非遗研究的学者,还有退休的民间艺人,一到基地就跟着老艺人们忙活起来——学织西域地毯的跟着老奶奶绕毛线,学刺绣的拿着绷子练针法,学唱民歌的围在牧民老人身边记歌词,整个基地热闹得像个集市。
吴贤每天都要在博物馆和传承基地之间跑好几趟。这天上午,他刚把一批新到的文物资料放进博物馆的资料室,就听到传承基地传来一阵争执声。跑过去一看,是学美术的大学生小林和地毯老艺人马奶奶在争地毯图案的颜色搭配。
“马奶奶,这个骆驼的颜色用天蓝色肯定更好看,更有艺术感!”小林拿着画笔,指着地毯上的骆驼图案说。
马奶奶却摇着头,手里的毛线梭子没停:“不行不行,我们西域的骆驼,要用地黄色,和沙漠的颜色一样,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改。”
小林还想争辩,吴贤赶紧走过去打圆场:“马奶奶,小林是想让图案更漂亮;小林,马奶奶说的是老辈人的经验,沙漠里的骆驼,确实和地黄颜色最配,这样才真实。咱们可以试试在骆驼的鬃毛上加点浅蓝色的线条,既不丢老规矩,又有新创意,好不好?”
马奶奶和小林都点了点头。试了之后,地黄的骆驼配上浅蓝色的鬃毛,果然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多了几分灵动。马奶奶笑着说:“还是你这娃会想办法,以后有新点子,咱们可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