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5章 尸易无限(150)(4 / 8)
土遗迹,还有密集的陶质和石质信号,很可能是夜郎国的聚落遗址。不过当地土壤黏性大,雨季刚过,挖掘时得注意防坍塌。”林野接过资料,翻到村民捡到的陶片照片,陶片上的绳纹清晰可见,边缘还有明显的手工捏制痕迹,确实和古滇国早期陶器风格相似。
到了汇川区的考古队临时驻地,贵州省考古研究院的李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深蓝色冲锋衣,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一个装着陶片的密封袋:“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这陶片就是村民上周捡到的,初步判断是战国时期的,和夜郎国存续时间吻合。咱们明天一早就去坡地勘探,争取先确定遗址的范围。”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苏晓跟着李队长、郑队长、陈队长来到村子西侧的坡地。地里种着的玉米刚收割完,留下一排排低矮的秸秆,几个队员已经用白色石灰画出了初步的勘探区域。李队长指着坡地中央的一块凸起:“物探显示这里的夯土最厚,可能是聚落的中心建筑遗迹,咱们先在这里打几个探孔,看看地下文物的分布情况。”
队员们拿出洛阳铲开始打孔,林野和苏晓则拿着罗盘在周围走动。当林野走到坡地北侧时,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死死指向地下:“这里有强烈的地脉信号!的位置打了个探孔。当洛阳铲拔出时,铲头上沾着的泥土里混着几片陶片,还有一小块青铜残片,残片上刻着模糊的纹路。
“是青铜礼器的残片!”陈队长凑过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纹路和古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云纹很像,说明夜郎国和古滇国确实有文化交流!”苏晓赶紧把陶片和青铜残片装进密封袋,标记好位置:“咱们得赶紧在这里开探方,说不定能找到完整的器物!”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坡地北侧开了三个探方。林野和苏晓负责中间的探方,两人跪在地上,用小竹片一点点剥离泥土。挖了大概一米深,苏晓的竹片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她赶紧放慢速度,用软毛刷小心清理——随着泥土逐渐剥离,一个陶瓮的边缘渐渐显露出来,陶瓮表面刻着交错的绳纹,腹部还有一个圆形的戳印,上面刻着一个类似“夜”字的符号。
“是夜郎国的陶瓮!”李队长激动地跑过来,“这个戳印很可能是夜郎国的‘族徽’,之前在其他夜郎国遗迹里也发现过类似的符号!”林野继续清理陶瓮周围的泥土,发现陶瓮里装着几十粒碳化的谷物,还有几枚石斧,显然是当年储存的粮食和工具。
随着挖掘深入,更多的文物渐渐出土:探方东侧发现了一排石砌的房屋基址,地基里埋着几块刻着花纹的石板,石板上的纹路和青铜残片上的云纹一致;探方西侧出土了一个青铜釜,釜内残留着动物骨骼,应该是当年烹饪用的器物;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探方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用青铜打造的“权杖头”,上面刻着虎纹和蛇纹,顶端还镶嵌着一颗红色的玛瑙,显然是夜郎国贵族使用的权力象征。
“这权杖头太珍贵了!”陈队长拿着权杖头,在阳光下仔细观察,“虎纹和蛇纹是西南地区古代文明常见的图腾,这说明夜郎国不仅和古滇国交流频繁,还受到了巴蜀文明的影响。”林野点头,掏出爷爷的日记翻到相关章节:“爷爷在日记里提到过,夜郎国‘以虎为尊,以蛇为灵’,和这个权杖头的纹饰完全吻合!”
就在挖掘工作顺利进行时,村里的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来到探方边,看着出土的陶瓮,突然开口:“这东西俺们村以前也挖到过,就在后山的山洞里,还以为是装骨头的罐子,就又埋回去了。”李队长赶紧追问:“大爷,您还记得山洞的位置吗?里面还有其他东西吗?”老人指着坡地西侧的一座小山:“就在那座山的半山腰,洞口被藤蔓挡住了,里面黑乎乎的,俺年轻时进去过一次,看到过不少碎陶片。”
当天下午,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