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3章 尸易无限(98)(2 / 9)

加入书签

觉资料!”苏湄兴奋地用相机拍摄壁画细节。

墓室内,一具石棺放置在中央,石棺表面刻有希腊文和中文两种文字。玛丽安用工具小心清理石棺上的灰尘,中文文字逐渐清晰:“大唐贞观十七年,使者王玄策赠拜占庭贵族某,共结友好。”“王玄策是唐代着名外交家,曾三次出使印度,没想到他还曾与拜占庭帝国有过往来!”吴贤惊讶地说。

就在团队准备打开石棺时,墓道外传来脚步声。“是‘圣蛇会’的人!”周明远立刻举起手电筒,光束中出现了十几名蒙面人,他们手持撬棍和手电筒,朝着墓室冲来。“把石棺里的文物交出来,否则我们就毁了这些壁画!”为首的蒙面人威胁道。

吴贤深知壁画的珍贵,不能让其遭到破坏。他一边与蒙面人周旋,一边悄悄给苏湄使了个眼色。苏湄会意,趁着蒙面人注意力集中在吴贤身上,悄悄绕到墓道入口,将事先准备好的辣椒粉撒向蒙面人。辣椒粉随风飘散,蒙面人纷纷咳嗽流泪,视线受阻。

吴贤趁机冲上去,夺过一名蒙面人的撬棍,与他们展开搏斗。玛丽安则带着土耳其警方冲了进来,将蒙面人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激战,“圣蛇会”的成员全部被制服。打开石棺后,团队发现里面除了贵族的骸骨,还有一批珍贵文物:一面唐代的鎏金铜镜,镜背上刻有“海纳百川”四字铭文;一卷唐代丝绸,上面织有“联珠纹”图案——这种图案源自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又由唐代使者带到拜占庭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土耳其文化部长在得知文物被成功保护后,特意会见了吴贤团队:“这些文物不仅是土耳其和中国的共同财富,更是全人类文明交流的见证。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合作,在伊斯坦布尔举办‘丝绸之路文明特展’,让更多人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特展筹备期间,吴贤收到了来自中国敦煌研究院的消息:莫高窟第158窟的唐代“涅盘经变”壁画出现新的病害,画面中的佛陀袈裟部分颜料层开始剥落,急需技术支援。“‘涅盘经变’壁画是莫高窟唐代壁画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佛陀涅盘时的场景,人物众多,色彩丰富,一旦损坏,损失不可估量。”吴贤立刻安排苏湄和周明远留在伊斯坦布尔协助筹备特展,自己则带着壁画修复专家赶回敦煌。

走进莫高窟第158窟,吴贤看到佛陀袈裟的红色颜料层已经出现多处卷曲剥落,用手轻轻一碰,就有细小的颜料颗粒脱落。敦煌研究院的李教授解释:“近期洞窟内温湿度波动较大,导致颜料层与地仗层之间的黏合剂老化失效,才出现了这样的病害。”

吴贤拿出便携式检测仪,对颜料层和地仗层进行分析:“颜料层主要由朱砂和铅丹组成,地仗层则是由沙土、石膏和胶质混合而成。我们需要先用纳米级的黏合剂渗透到颜料层与地仗层之间,将剥落的颜料层重新黏结,再用微晶石材料填补颜料缺失的部分。”

修复工作开始后,吴贤亲自操作。他用细针管将配制好的纳米黏合剂缓慢注入颜料层下方,动作轻柔得如同绣花;待黏合剂凝固后,再用细毛笔蘸取与原始颜料成分相同的颜料,小心翼翼地填补缺失部分。每修复一平方厘米,都需要耗费数小时的时间。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奋战,“涅盘经变”壁画终于恢复了原貌,佛陀袈裟的红色再次变得鲜艳饱满,与周围的色彩和谐统一。

李教授看着修复后的壁画,感慨地说:“你们不仅修复了壁画,更传承了中国古代‘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理念。未来,我们希望能与你们合作,建立莫高窟壁画保护的长期机制,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就在吴贤准备返回伊斯坦布尔参加“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开幕式时,玛丽安发来视频通话:“特展筹备过程中,我们在圣索菲亚大教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