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5章 尸易无限(90)(8 / 9)

加入书签

正一点点拼凑出丝绸之路早期的文明图景。

大会开幕当天,来自120多个国家的文化官员、考古专家齐聚一堂。当林深操控着3D全息投影模型,将唐代丝绸地图完整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地图上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穿越中亚,最终抵达波斯和罗马,沿途的驿站、水源地、山脉清晰可见,虚拟的商队在路线上缓缓移动,仿佛在重现当年的繁华。

“这张丝绸地图,不仅是唐代丝绸之路的实物证据,更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见证。”林深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它告诉我们,千年前的人们就懂得通过贸易、文化交流,打破地域的隔阂。如今,我们通过丝绸之路保护站联盟,延续这份精神,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发言结束后,阿卜杜勒走上台,展示了阿富汗新遗址的考古成果。当他拿出刻有“汉使张骞至此”的黑石碎片复制品时,现场再次沸腾。埃及文化部长走上前,握住林深和阿卜杜勒的手,感慨道:“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与西方,今天,你们的合作又将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者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大会期间,丝绸之路保护站联盟又迎来了新的成员——埃及、希腊、印度的文物保护机构正式加入联盟。联盟成员从最初的20个增加到25个,覆盖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国家。林深和各国代表共同签署了《开罗合作宣言》,承诺将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共享、联合考古、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文物走私等挑战。

大会结束后,林深受邀参观了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在神庙的墙壁上,他看到了刻有古埃及商人与东方商人贸易场景的壁画,壁画上的商品、服饰与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或许,古埃及与中国的交流,比我们想象的更早。”林深对身边的埃及考古专家说。专家笑着回答:“这正是我们加入联盟的原因,希望通过合作,挖掘更多关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证据。”

回到敦煌后,林深立刻投入到联盟的后续工作中。他组织技术团队,将各国保护站的监测数据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了实时共享;同时,启动了“丝绸之路青年保护者计划”,每年选派100名来自各国的青年文物工作者,到不同国家的保护站学习交流。他的儿子也成为了这个计划的第一批参与者,被派往埃及卢克索神庙保护站,学习古埃及文物的修复技术。

儿子在埃及期间,经常给林深发来工作照:他跟着埃及专家清理神庙墙壁上的污垢,用特制的材料修复壁画的裂缝,还参与了卢克索神庙的数字化扫描工作。有一次,儿子在视频里兴奋地说:“爸,我在神庙的一个窖穴里发现了一块带有东方纹饰的陶器碎片,专家说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林深看着视频里儿子眼中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心中满是欣慰。

就在林深忙着推进联盟工作时,“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博物馆”又有了新的突破。技术团队与国内的高校合作,开发了“虚实结合考古体验系统”。这个系统通过AR技术,将虚拟的文物和遗址场景叠加到现实环境中。用户拿着平板电脑来到黑石城遗址,就能“看到”千年前的商队在遗址中活动,还能“触摸”虚拟的黑石,了解上面的纹路含义。

林深第一时间来到黑石城遗址,体验这个系统。当他用平板电脑对准石台上的凹槽时,屏幕上立刻出现了虚拟的古人将黑石嵌入凹槽的场景,大门缓缓打开,虚拟的塔楼在眼前拔地而起。“太神奇了!”林深忍不住赞叹,“有了这个系统,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遗址的历史,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价值。”

这个系统上线后,立刻成为了敦煌旅游的新亮点。许多游客专程来到黑石城遗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