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4章 无畏擒龙(59)(2 / 7)
芽,叶片上的纹路随着犁沟的方向生长,“七处祭坛的土地都醒了,看来孕穗犁真的能‘续脉’,让生机顺着根须传下去。”
离开落雁坡时,老人要往湿地深处走,说要把孕穗犁的图纸刻在七处祭坛的田埂上。他给小年和阿镜各留了个稻壳编的草包,里面装着些醒芽粉,“这粉末拌种,苗儿能记住犁过的路,”他的斗笠在风中扬起,像只倒扣的铜碗,“走到哪都能闻到泥土的腥气,比任何路标都管用。”
回到红泥坳时,夕阳已经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破庙前的空地上,孩子们正用小年找到的青铜犁铧耕地,犁过的泥沟里冒出淡淡的红光,像土地在流血脉。老猎户带着村里的人扛着种子走来,有野菊籽、谷种、稻种,每个人的鞋上都沾着红泥,像踩着整个春天的希望。
“用孕穗犁耕过的地,墒情比往年好三成,”老猎户蹲在泥地里捏了把土,土块在他掌心散开,露出里面细密的根须,“我爹说当年红泥坳的诅咒,其实是土地在赌气,现在气顺了,连蚯蚓都比别处多。”他往犁沟里撒了把野菊籽,籽落土的瞬间就冒出了针尖大的绿芽,像被春风吹醒的睫毛。
铜铺的窗台上,阿镜摆上了从落雁坡带回来的青铜种子,外壳上的光泽会随着月光变化,像个天然的节气表。小年正在给新做的铜犁刻花纹,犁尖的三足鸟眼睛里,他特意嵌了两颗红色的玛瑙,与他找到的青铜犁铧一模一样,“这样每个用它耕地的人,都能感觉到种子在土里翻身。”
清明那天,七处祭坛的守护者们带着各自的种子聚在了红泥坳。戴斗笠的老人带来了落雁坡的稻种,穿工装的老人带来了水电站的玉米种,裹羊皮袄的老人带来了鹰嘴崖的谷种……所有人围着青铜犁铧站成圈,将种子撒进犁过的土地里,动作虔诚得像在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
“以前总觉得种地是苦差事,”戴斗笠的老人用手拍了拍湿润的泥土,指缝里渗出的泥水泛着金光,“现在才明白,这些农具早就把我们连在了一起,像七道犁沟,看着分散,最终都汇入同片田野。”他的话音刚落,七处祭坛的方向同时传来“哗啦啦”的声响,像无数种子在破土,与红泥坳的春风呼应,像场跨越山脉的播种曲。
谷雨那天,红泥坳举办了“开犁节”。孩子们举着孕穗犁模型在田埂上跑,模型的犁铧上系着红绸,像条流动的血带。大人们在镇魂碑前摆上用新磨的谷物做的食物,有野菊饼、谷糕、七心草粥,每个盘子旁都放着片青铜犁铧的残片,“让那些守田的魂也尝尝,现在的新米有多香。”
戏台上演着新编的《孕穗记》,演员们穿着粗布衣,手里的青铜犁道具能真的翻土,犁过的台上冒出细密的绿芽,是提前种在土里的豆芽。演到七处祭坛的种子同时发芽时,台下的观众都站了起来,跟着节奏鼓掌,掌声震得戏台的横梁都在颤,像在给土地打夯。
散场时,戴斗笠的老人把孕穗犁的图纸送给了教书先生,“让娃娃们都学学,咱们的根在土里,命在苗里,不管走多远,都得记得是谁养了咱们。”先生接过图纸时,发现背面用红泥画着个小小的“生”字,笔画里嵌着些谷粒,像用落雁坡的新麦写的。
小年和阿镜站在镇魂碑前,看着月光给碑上的名字镀上银边,看着野菊在夜露中轻轻摇晃,像在给土地唱摇篮曲。远处的七处祭坛传来阵阵蛙鸣,与红泥坳的虫鸣呼应,像无数生命在合唱,歌颂着苏醒的土地,也歌颂着那些用双手唤醒生机的人。
“你看,”阿镜的手指着漫山遍野的新绿,草丛中隐约能看到些模糊的人影,在田间劳作,在地头欢笑,有老刀的身影,有1980年值班员的身影,有每个曾守护过这片土地的人,“他们从来没离开过,只是变成了泥土的一部分,用肥力继续滋养着我们的日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