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入成都赋诗锦官城,见蜀王论辈存心(1 / 5)
第444章 入成都赋诗锦官城,见蜀王论辈存心堂。
“下官等拜见太傅!”王继光、李时华率领四川文武百官,来到朱寅军前一起拜见。
“王师军威盖世,太傅武功无双,成都一战,贼军尽灭,自此我四川转危为安。太傅于蜀民,德如二天,恩同再造。”
…
众官员的话虽然说的很漂亮,但也不是刻意溜须拍马,而是真心感谢朱寅。
没有朱寅不辞辛苦的率军来救,成都已经被叛军屠城,蜀地生灵涂炭,在劫难逃啊。
文武官员们出来迎接拜见摄政太傅,唯独蜀王没有出城。不是蜀王不想出城,是因为大明自有制度,藩王不奏请朝廷准许,一律不得出城一步。
擅自出城,就是谋逆之举。所以藩王看似尊贵,其实就是笼中之鸟,终身不得自由。
众官后面跟着成千上万的成都百姓,男女老幼都有,拿着酒肉箪食壶浆的跪迎,山呼海啸般的高呼“王师威武、太傅大德”。
成都父老对朱寅的感激和敬仰,此时也是无以复加。
太傅真是星君下凡,圣人降世,救苦救难,扶大厦之将倾,救苍生于倒悬啊。
朱寅成都大捷,一战就尽收蜀地民心!
王继光手中捧着本省册簿,高举过头的献给朱寅道:“太傅,此乃四川册簿。下官代表蜀中三百余万百姓,归附南京…”
朱寅点点头,令人收了册簿,说道:“吾率王师星夜兼程,就是担忧蜀中父老士女遭受叛军荼毒,今日大家幸免于难,吾心甚慰,略无忧矣。”
朱寅翻了翻册簿上的户口数目,不由露出一丝冷笑。
三百余万百姓这个数字让朱寅心中很是腹诽。
他恨不得直接将册簿撕了,但考虑到四川官员的脸面,他没有这么做。
什么三百多万百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按照黄册登记,四川阖省包括先一步易帜归附的重庆府,的确只有三百多万人口。这和《明会典》的记载相符。
王继光似乎说的没错。
可是朱寅却很清楚,这个数字不但大谬,而且错的很离谱!
此时整个四川,不分汉夷,实际上有多少人口根据后世研究,起码有八、九百万,只少不多!
王世贞就说过:“有司之造册与户部之稽查,皆儿戏耳。”
后世史家无不诟病明朝的数字统计管理。黄仁宇更是毫不客气的批评:明朝最大的短板就是丧失数字管理,各种数据混乱不堪,失真极大。
他认为,数据失真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因为数据是基础,没有掌握相对真实的数据,一切行政管理都会很糟糕。财赋、军事、赈灾、吏治等大事注定乱套。
所谓“穷死”只是结果。原因就是,明廷自从永乐之后,丧失了数字统计的能力。官方掌握的数据既然是假的,朝廷就很难调整财赋制度。
比如朝廷的人口统计就是儿戏,历代最差。朝廷对人口的稽查统计,还不如春秋时期。
简直是一大奇葩。
明初六千多万,承平两百多年的万历时期,还是六千多万。很多黄册,都是照抄一百年前,甚至照抄明初!以至于明初的人,“活”了两百多岁,万历朝还在“人世”。
凡是有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官方的数据。很简单,明初数字统计很严格,人口六千多万。这是历经元朝几十年动乱后的数据。
然后呢两百多年太平,几乎没有大的动乱,可是人口黄册上,还是特么的六千多万!
鬼信!
明人的记载上,多次出现“人口滋长”的文字,两京十三省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