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连中三元(4 / 7)

加入书签

p;  至于考生的午餐...说是在皇宫考试,可只有两个馒头,一碗清汤。

    贡士们分到馒头和清汤,都有点不敢相信。

    实际上以殿试考生伙食的简陋,也不知道所谓的膳食供应准备,到底有什么可准备的。

    七百个馒头很难准备吗?

    原来,所谓的伙食供应,供应的是考场的执事官们。如提调、监试、受卷、弥封、掌卷、巡绰、印卷等。

    酒肉都是执事官们来吃,没考生的份。

    考生午餐如此简陋,当然不是朝廷小气。而是吃完之后还要继续考试,时间紧迫,午餐当然尽量简单。

    若是有酒有肉的享用,还要不要接着考试了?

    殿试结束之后,全部在东角门交卷,然后从东角门离开。和《明会典》记载的一样。

    接下来的程序,很多考生并不清楚,可朱寅却是了解。

    守在东角门的受卷官仔细收取了考卷,交给你封官弥封,不需要誉录,直接由卷官送到东阁。

    读卷官们早就连夜等候在东阁了。根据《大明会典-读卷仪》的规定,众人一起读卷,然后将试卷分为一、二、三等。

    接着读卷官们带着第一等最好的考卷(他们认为最好的考卷),来到文华殿,向皇帝进卷。

    他们在御前依次读完前三份考卷,然后交给司礼监大?,司礼监太监将三份最好的试卷放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御览,确定状元、榜眼、探花。

    这才是明朝中后期的规矩。

    也就是说,皇帝在确定前三名的环节,既看不到三个考生名字,更看不到三个考生的长相。

    皇帝此时能看到的,只有考生的文章和书法。

    没错,他都不知道自己点谁当状元,点谁为榜眼、探花。

    如今点状元,准确的说不是点谁,而是点了哪篇文章。

    所谓皇帝要点相貌出众的人为状元,或者按照自己对某个考生的喜好点状元,那其实是明朝前期和明朝以前的老黄历。

    如今规矩早就改了,为了尽量公平公正,皇帝也不能看考生名字,考生长相点状元。

    朱寅知道,直到满清时期,霸道的乾隆搞了个“小传胪”,要求在点状元前知道考生长相和名字,这才坏了规矩。

    换句话说,这次如果万历点个长相普通的糟老头子为状元,他事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万历点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为状元,比如自己,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二、三甲进士,直接由读卷官们判定,排名,当天下午就拆开封名填写黄榜,只有一甲前三名的姓名空着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