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面圣(1 / 3)

加入书签

朱漆宫门被禁军推开时,沉铁合页发出悠长的“吱呀”声,那声响裹着晨雾里的凉意,仿佛从百年岁月的褶皱里碾出的叹息,在空旷的宫道上荡开又落下,余韵绕着宫墙转了两圈才散。两扇门扉各嵌九九八十一枚鎏金铜钉,钉帽经千度熔铸与百次打磨,圆润得能清晰映出人影——张希安瞥见自己映在钉上的侧脸,连鬓角的碎发都看得分明。晨雾漫过铜钉,泛着一层蜜色的柔光,指尖若轻轻一碰,似能触到铸钉时残留的余温,顺着指尖往掌心渗。门楣中央“西直门”三字以青黑墨玉嵌就,墨玉纹理里藏着暗青色的绵密纹路,像极了深潭里的水纹,笔画凹处凝着昨夜的薄霜似的尘灰,指尖拂过,能蹭下细如粉末的灰粒,却掩不住“西直”二字末笔那股劈山断石的力道,笔锋收尾处还留着当年工匠凿刻的细微缺口,摸上去微微硌手。

张希安跟着李环抬脚跨门槛,皂靴底磕在青石板上,“咚”的一声脆响撞着宫墙荡开,又弹回耳边,惊得他心头一跳。石板缝里昨夜的露水顺着缝隙渗出来,凉津津漫过靴帮,浸湿了内层的布袜,那股凉意顺着脚踝往上爬,窜到膝盖处,让他下意识缩了缩脚,步子都慢了半拍。转过影壁便是金水桥,三座汉白玉桥如白玉带般横在浅溪上,桥身被晨露浸得发亮,阳光斜照时,桥面上的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撒了一把碎银。栏柱顶的石狮经六百年风雨,石质已泛出温润的米白色,摸上去细腻如脂,鬃毛仍根根分明——有的狮爪下压着镂空重球,球心还留着当年雕工钻过的细孔,孔壁光滑无刺,往里看能瞧见对面的光影;有的侧首时耳轮微颤,连耳窝里的绒毛纹路都依稀可辨,仿佛下一秒就要抖落耳尖的晨露,溅在溪水里。

张希安余光扫向桥下,溪水清得能数见卵石上的青苔,深绿与浅绿交织着贴在石面上,像给卵石裹了层绒毯,溪水漫过桥身浮雕的祥云,把云纹都浸得发蓝,恍若云影落进了人间,随水波轻轻晃动,连桥底的阴影都跟着漾动。过了桥是太和殿广场,青砖铺得密似星子,每块砖都被世代朝臣的靴底磨去棱角,砖面泛着温润的浅灰,砖缝细得几乎看不见,用指甲都抠不出缝隙,远远望去真如一块被岁月焐热的墨玉,踩上去连脚步声都变得轻缓,像是怕惊扰了砖下的岁月。

广场尽头太和殿巍然矗立,明黄琉璃瓦在晨光里流金溢彩,瓦当边缘的祥云纹路清晰可见,连云纹的卷边都雕得精致,重檐下每只铜铃都坠着拇指大的铜珠,铜珠表面泛着一层深褐色的包浆,是常年被风吹动摩挲出的质感。风穿堂而过时,铜铃轻轻晃动,“叮铃”声细若游丝,倒像是怕惊碎了这煌煌气象,连声响都透着小心翼翼。殿身红墙刷得匀净,红得鲜亮却不刺眼,凑近看能瞧见墙面细腻的刷痕,墙根汉白玉栏杆的缠枝莲纹里,新刻的刀痕还凝着浅白色的石粉,显见得是不久刚修补的,与旧纹的温润米白形成细微对比,一眼就能看出新旧。

李环的绯色官袍在红墙黄瓦间如一团跳动的火,衣料是上好的云锦,阳光照在上面,能看见暗纹里的流云图案,云纹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像真的在飘。他步幅极稳,每一步都精准落在砖缝正中,像丈量过分寸的尺子,袍角摆动的幅度都分毫不差,连衣角扫过栏杆的角度都始终一致。张希安盯着他后背,喉结动了动——这位做了二十多年官的老人,官袍下摆竟连半星灰尘都没有,连腰带末端的玉扣都擦得发亮,阳光照在玉扣上,泛着莹润的光。待要再看时,李环突然停步:“张希安。”

“下官在。”张希安忙收神,垂手应道,指尖不自觉攥紧了腰间的腰牌,牌面的纹路硌得掌心发疼,才让他稳住心神。

“宫里的规矩,我不耐烦讲。”李环转身,眼角的皱纹里浸着晨露,显得愈发深刻,像被岁月刻下的沟壑,“只一条——如实回话,少个虚字多句废话,弄巧成拙,仔细你的脑袋。”他伸手拍了拍张希安肩头,力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