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大理寺(2 / 3)
,立刻转过身来,目光如炬地盯着来人。他的动作迅速而利落,三步并作两步地跨上台阶,衣摆随着他的步伐翻飞,带起一阵轻风,连廊下的灯笼都被这股风吹得微微摇晃。
男子的脸上透露出几分急切,但他似乎又在刻意克制这种情绪,放缓了说话的语气:“在下大理寺评事苏廊,奉李环李大人之命,特来给大人送信!”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干练。
鲁一林慌忙从后头追上来,伸手就要拦:“大人还没发话,您怎好……”话没说完,便被张希安抬手止住。
“麻烦您将大理寺腰牌与我一观。”张希安开口道。
“不妨事,”苏廊说着,便从腰间解下一块铜牌,递到张希安面前,“大理寺的腰牌在此,大人一看便知。”
张希安接过铜牌细看,那牌子不过巴掌大小,边缘被摩挲得发亮,显是日日佩在身上。正面刻着“大理寺评事”五个篆字,字迹深峻,背面还刻着个小小的“苏”字。他抬眼打量苏廊:约莫三十来岁年纪,眉峰微微上挑,透着几分机灵,眼下却有淡淡的青影,像是赶了许久的路没歇着。可他嘴角偏偏挂着笑,说话时语气从容,倒看不出半分疲惫。
“苏评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快请进。”张希安满脸笑容地迎上前去,侧身让开道路,同时转头对闻声赶来的黄雪梅吩咐道:“去把后堂那坛去年酿的桂花酿温上,再烫一壶雨前龙井,要仔细着些,可别烫着了。”
苏廊也不客套,微笑着向张希安点头示意后,便迈步走进了正厅。他环顾四周,只见堂上摆放着一张半旧的榆木八仙桌,桌面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光可鉴人,甚至能够清晰地映出人影来。而在墙壁上,则悬挂着一幅名为“半日闲”的中堂画,那画中的笔触细腻入微,墨色浓淡相宜,显然是出自大家之手。
张希安待苏廊在客座上坐稳后,这才不紧不慢地走到主位落座。他微微眯起双眼,似笑非笑地看着苏廊,指尖轻轻地叩了叩桌案,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虽然温和,却似乎蕴含着几分探究之意,只听他缓声道:“苏评事如此匆忙地前来寻我,想必是遇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吧?”
苏廊从宽大的衣袖中缓缓摸出一个油纸包,那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仿佛里面藏着什么珍贵无比的东西。仔细一看,这油纸竟然是双层的,而且边角都被叠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丝褶皱。
苏廊的动作轻柔而谨慎,仿佛手中的油纸包是一件易碎的瓷器。他慢慢地解开外层的油纸,然后轻轻地揭开内层的油纸,生怕把里面的东西弄坏了。
终于,油纸包里的东西露了出来,原来是一封用火漆密封的信笺。信笺的表面光滑平整,火漆在烛火的映照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显得格外庄重。
苏廊将信笺小心翼翼地推到张希安面前,轻声说道:“李大人特意交代,这封信必须要当面交给大人,不能经过旁人之手。”
张希安看着眼前的信笺,只见火漆上印着大理寺的獬豸纹,那纹路清晰可见,栩栩如生。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公正和威严。在獬豸纹的下方,还压着一枚私印,笔画遒劲有力,显然是大理寺卿李环的手笔。
张希安伸出手,捏住信笺的一角,感受着纸张的质感。他的指腹轻轻蹭过火漆的纹路,仿佛能透过这薄薄的一层蜡,触摸到信笺里的内容。
忽然,张希安想起刚才苏廊进门时说的话,他抬起头,看向苏廊,问道:“方才听鲁一林说,苏评事还要去别处?你先前好像提过,东南方向还有几封要送?”
“正是。”苏廊端起侍女刚奉上的热茶,抿了一口,喉结轻轻滚动了两下。他放下茶盏,语气诚恳:“除了大人,还有凉州、坤州的三位同僚。李大人说,这几桩案子都透着蹊跷,非得请几位地方能吏去京都会商,才能理出眉目。”
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