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赤子之心(1 / 3)
郭英瞧出李景隆神色凝重,抬手拭去脸上的血污:“战争本就是你死我活,大将军初临战阵,不习惯是常事,多经历几场便好了。”
“朱棣这是铁了心要谋逆篡位!什么'靖难',什么'清君侧',不过是他谋夺天下的借口罢了!”李景隆的声音淬着寒意。
太祖爷在世时便说过,燕王朱棣是诸子中最有能力的,却也是最让他忌惮的。郭英沉声道,“只是没想到他的野心暴露得这么快!”
李景隆眯起眼,语气冷硬:他想要宏图霸业,得先过我这一关!只可惜今日让张玉侥幸逃脱,否则必能斩去朱棣一条臂膀!
郭英摇头劝道:张玉乃朱棣麾下虎将,大将军万不可轻敌。朱棣手下三员猛将——丘福、张玉、朱能,这张玉稳居第二!
他带十万兵马来奇袭井陉关,如今能活着带回去的不足五成,恐怕在朱棣面前也难辞其咎!郭英话锋一转,来日方长,迟早取他狗命!
李景隆颔首不语,随即下令清理战场、清点伤亡,自己则随郭英返回关隘驻地。
...
夜深人静时,李景隆独自伫立在关隘城楼之上,放眼望去,方才激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零星火光在夜色中摇曳,仿佛在为阵亡的将士送行。
与燕军两战皆胜,不知道是自己运气好,还是上天眷顾,但他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知道,这场内战绝不会就此终结。
他甚至能预感到,南军接下来要面对的,恐怕是燕军更为疯狂的反扑。
他身后是京都,是李氏一族,更是大明千万无辜百姓,一旦让朱棣篡位得逞,建文朝的忠良怕是全都要死无葬身之地,甚至满门抄斩!
史书里记载的永乐王朝,不过是冰山一角,帝王要巩固皇权,总要做些见不得光的事,而杀人,不过是最寻常的手段。
阵前殒命的将士固然可悲,可既已从军,马革裹尸本就是宿命。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时至今日,若能保住李家、救下万千百姓,纵使身死,亦在所不辞。
他不算什么好人,却分得清是非,辨得出该做与不该做。
回想史书上那个李景隆惨败的缘由,他暗自总结出几点:治军不严,军纪涣散,上下离心;更兼自负过甚,总以为天下无敌,到头来,只落得个刚愎自用的评语。
再者,南军将士多不适应北方严寒,粮草军备又准备不足,他必须尽快结束这场耗时耗力的内战,绝不能拖延太久,
否则,即便如今连战连捷,南军的胜算也只会日渐渺茫。
他本是北方人,深知北地寒冬的酷烈,这年月可没有什么取暖的法子。
更要命的是,那“李景隆”贪功冒进,又对麾下将官缺乏信任,久而久之便在军中失了威信。
就连曾经支持他的朝臣,后来也对他失望透顶,甚至强求天子将他问斩。
最后便是南军内部良莠不齐,多是奸佞小人,混乱无序,常有将领投降燕逆。
新帝登基未久,朝局本就不稳,军中自然人心涣散,各怀鬼胎。
这几点,正是建文朝最终覆灭的症结所在。
而今他从五百年后而来,一心要改写这段历史。或许是阴差阳错,或许是上天赋予的使命。
但无论如何,既然来了,他便不会悄然退场,总要留下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做自己想做的事。
仅此而已。
这时,脚步声自楼下传来,郭英缓步登上城楼,径直走到李景隆身侧,与他并肩而立。
郭英伤得也不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