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仙芝遭陷(5 / 9)

加入书签

明公不如趁此机会兵攻打魏郡,杀其叛将袁知泰,再以精兵占据郭口,迎接程将军东来,合兵攻打邺城、幽陵。

平原、清河两郡共有十万军队,若能合兵一处攻向洛阳,再分精锐控制要冲,明公坚守平原不与敌战,则不过数十日,叛贼必然溃败,自相残杀而死。

颜真卿闻而大悦,乃传檄清河等郡,并派大将李择交、副将范冬馥、和琳、徐浩率清河、博平郡五千军队驻扎堂邑,往攻魏郡。

魏郡叛军守将袁知泰闻报,派白嗣深、乙舒蒙领兵二万出城交战。

叛军战败,被斩万级,袁知泰败逃汲郡。

史思明占领常山,复引军围攻饶阳,并派游军截断平原郡救兵。

颜真卿恐不能胜敌,便写信请求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愿将河北招讨使相让。

贺兰进明领兵北上来救,却在信都败于叛军,只得退回。

恰逢平卢守将刘客奴杀平卢节度使刘知晦,据渔阳起义反正,前来平原纳降求助。

颜真卿大喜,即派部将贾载渡海北上,送去十多万军费,并以十岁儿子颜颇做为人质。

众将坚决请求将颜颇留下,颜真卿不听。

朝廷任命刘客奴为柳城太守,赐名刘正臣,拜平卢军节度使。

镜头转换,按下河北,再说京都长安。

洛阳失守消息,早已传至京师朝廷。

玄宗李隆基接到封常清兵败告急奏疏,颇为恼怒,下诏削其范阳节度官爵,命以白衣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高仙芝却知封常清本事非凡,此番兵败皆因兵弱,亦非作战之罪,于是依旧命其为将,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守城。

边令诚时任监军,因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皆不听从,于是怀恨在心。

因大军退守潼关,边令诚便借入朝奏事,趁机向玄宗反映官军败退之事,免不得添油加醋道:封常清以贼势动摇众军,而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皆入于私囊。

此番谗言本来不足为信,但高仙芝因有错伐西域之事在先,唐玄宗便先入为主,听信边令诚一面之辞。

由此大怒,派遣边令诚为使,持天子剑赴潼关,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

边令诚奉旨,率领二百羽林军,气势昂昂到了潼关,先擒封常清,问其还有何话说。

封常清叹道:常清所以不死,欲亡于阵前,以报天子隆恩。

今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于是引颈伏诛,临刑之时拿出一通旧日表文,请边令诚转呈天子。

封常清死后,尸体陈于粗席,见者无不流涕感伤。

将近午时,军士来报,高仙芝回到官署。

边令诚带百名陌刀手直入衙署,面南而立,高声呼道:朝廷恩命,跪听圣旨。

高仙芝以兵退潼关失机,又减截兵粮,中饱私囊。

国难当前,罪莫大于此。

然思卿此前有功于国,特命减罪,恩命自裁,钦此。

高仙芝抗言道:说我败退,死罪不辞。

然以我减截兵粮中饱私囊,则属诬陷。

天上地下,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

我于京中召募健儿,装束亦未能足,本欲努力破贼,然后凭军功获取高官重赏。

不料贼势凭陵,众寡难敌。

我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待机胜敌。

说我侵吞军粮,不亦枉乎!

堂外士兵闻言,皆大呼道:冤枉!

声音震天。

边令诚不听,催其早死。

高仙芝叹道:封二弟从微至着,随从于我,初拔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我同死于此,岂非天命也!

言毕不再多言,慷慨赴死。

边令诚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