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集 崇俨炫术(3 / 7)
功之不易,念守成之亦难,疏远小人,亲近君子,使朝廷和于上,民物安于下,祸乱不作,基业无穷,则臣死且无憾。
言讫而死,寿止七十岁。
文武王赠彩帛一千、租二千石、给鼓吹百人,葬于金山原,立纪功碑,指定民户守墓。
八年之后,文武王薨。
传说文武王临死之前,曾对国师智义道:朕百年后,愿为护国大龙,非但崇奉佛法,亦且守护邦家。
法师提醒道:龙虽为神物,但无奈亦是入畜生报业也!
文武王毫不在意道:我厌世间荣华久矣,若粗报为畜,则雅合朕怀矣。
神文王即位后,在东海边为父亲修建愿堂感恩寺。
说也神奇,感恩寺建成不久,东海中便有一座小山浮至感恩寺,并绕寺随波往来。
神文王大为惊异,即命日官金春质占卜休咎。
金春质排卦已成,便即奏道:恭喜陛下!
圣考今为海龙,镇护三韩。
抑又金公庾信,乃是三十三天之子,今降为我新罗大臣。
二圣同德,欲出守城之宝。
若陛下行幸过海,必得无价大宝。
神文王信之,乃泛海入山,果有神龙出于水中,献“万波息笛”
。
此笛若要吹动,则天下和平、兵退病愈,是为“二圣”
赐给后世新罗国王护国之宝。
镜头转换,按下朝鲜半岛,复说大唐国事。
仪凤三年,春正月辛酉,百官及诸部蛮夷酋长朝参武天后于光顺门。
高宗诏曰:自今而后,《道德经》与儒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
刘仁轨镇守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压抑,不得及时上达,由是深自怨愤。
因知李敬玄非将帅之才,欲借吐蕃之手除之,于上具表上奏:西边镇守,非李敬玄莫可。
李敬玄闻说出京戍边,大为惊惧,一力固辞。
天子怒道:守边御敌,乃是当前最为紧要之事。
休说是刘仁轨一力举荐贤卿,便是须朕前去,朕亦当自往,卿安得固辞!
便即下诏,以李敬玄代刘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
又命宗室名将李神通之子、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剑南、山南之兵以赴之。
字幕:李敬玄,亳州谯县人,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
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礼制,后得马周推荐,进入崇贤馆,成为皇太子李治侍读。
李敬玄生性冷峻,研究学问勤勉,受到许敬宗等赞誉,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永徽年间,候补官员增多,主持选官之人少有称职者。
李敬玄记忆过人,主持选官,每年参选官员万余,只要在街上遇到,都能叫出名字。
若官员未被选用前来投诉,也能当场口述其书判中错误,毫无差错。
因此时谓:敬玄选官,天下皆赞。
时有杭州官员张惠贪贿应死,参军徐太玄因张惠母老,便到府衙自,称己与张惠一同贪赃,且为主犯。
张惠得以免死,徐太玄也被免官,十数年不得升迁。
李敬玄得知此事,非常赞赏,擢其为郑州司功参军。
徐太玄后来官至秘书少监、申王之师,并因德行高尚,受到时人推崇,李敬玄却并不居功。
总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成为宰相。
遂将司列吏部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
李敬玄主掌吏部多年,又与赵郡李氏联宗,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
唐高宗对此大为不悦,但未公开批评其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