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集 权臣归天(5 / 9)
>,“依周公故事”
改为“依照诸葛亮、王导旧例”
。
写罢,复呈御览。
简文帝熟视再四,遂令奉玺郎用宝,付予王、谢二人。
不数日,简文帝司马昱驾崩,遗命太子司马曜继位。
百官举哀丧,殡葬于高平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亡年五十三岁,在位不足一年。
晋文帝葬毕,群臣犹自疑惑,因未得桓温意思,不敢拥立新君。
侍中谢安聚集百官于朝,与众议道:今孝文先皇崩世,国不可一日无君,宜立太子早日登基嗣位。
不知诸公以为如何?
群臣异口同声答道:此朝廷大事,须待大司马到来处置,我等不敢定议。
廷尉王彪之听了,正色叫道:是何言耶!
自古以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今天子已崩,太子代立,是天理也,大司马有何异议!
若先向其咨询,必反为所责矣。
谢安说道:王叔武之言是也,诸公勿扰。
于是群臣再无异论,乃请太子司马曜登皇帝大位,群臣山呼万岁。
登基礼毕,改元宁康,大封群臣。
以谢安为大司马,王彪之为尚书令,二人总摄内外,共掌朝政。
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晋孝武帝。
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复被王彪之阻止。
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会禅位于己,或令自己摄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愤不已。
孝武帝命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赐武贲六十人。
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
宁康元年二月,谢安、王坦之与群臣商议,表请诏命桓温为丞相,总领朝中百官。
使人持丞相玺印及孝书前往姑孰往见桓温,并嘱咐使节,若丞相如此问时,便如彼作答。
使节领命,至于姑孰,见桓温呈上封敕及孝书,拜见丞相。
桓温先拜玺印,复拆书观之,然后问来使:先帝临崩之时,有何遗诏?
使者依照谢安所教答道:先帝临崩,遗诏国家之事无论大小,一律禀与丞相。
嘱咐太子登位,敬丞相如刘后主敬事诸葛武侯丞相故事,别无余言。
因答对并无不妥,遂得安全归朝。
桓温令使者去讫,因群臣奉太子即位而大怒,心恨文帝:你本乃区区会稽散人,不是我力主,焉能得此帝位?你既临终,亦当将此位禅让还我,方是正理。
不然退而求次,亦当以我为周公摄事,何如竟遗诏为诸葛武侯辅佐阿斗故事耶!
遂唤郗入内,问以对策。
郗进言:此必是谢安、王坦之强改帝意,伪作诏书。
来日丞相收拾军马入朝,可使人只说商议北伐大计,先召谢安、王坦之来新亭迎接。
倘二人欣然前来必无他意,若有推诿,必怀鬼胎,则入朝先收此二人,然后再废当今天子,另扶傀儡,则大事定矣。
桓温击节称善,又问:倘是二人来时,便又如何?
郗答道:丞相可于亭中悬置壁衣,内伏刀斧手数十人,我暗藏在帷帐之后,观其言语动静。
如其奏对不善,居心叵测,某即呼刀斧手出而杀之。
如其并无拒绝丞相之意,却不可妄行,恐失民望。
则宜与其二人修好,同入京师,把握朝政,逼皇帝加赐丞相九锡,如当年曹操佐献帝故事,亦终必可得晋室江山。
桓温闻之,以手抚郗之背言道:公妙策天下,真孤之子房也。
计议已定,便使人入朝,命王、谢二人迎至新亭,说有国家大事面议;一边收拾军马起程,称说来赴山陵祭拜先帝,止军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