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集 故人院落(6 / 7)
p>
曾师事蔡中郎,与夫人乃为幼年。
蔡琰仔细相看,果能依晰认出司马懿眉目,强自按捺激动之情,裣衣施礼:原来是仲达师兄,数十年不见,未及认出,尚请见谅。
司马懿深还一揖:我师逝世多年,不知贤妹仍居此间,未能来拜,亦请海涵。
镜头转换,日薄西山。
曹操见色不早,遂辞蔡琰,引众出庄。
司马懿落于最后,蔡琰临别赠诗二卷,并附耳悄语,意味深长:既你是司马仲达,当记得我弟模样。
今有某两《悲愤诗》稿,乃离乱途中所作,请你但熟记之,烧付我弟。
若再见古琴龙吟,除非我弟复生于世!
故人相别,前途珍重!
因是二人悄语,曹操等人却未听见。
司马懿坐在马上,反复玩味:此语职烧付”
二字,大有深意。
若是“捎付”
,则少帝必在人世,是文姬令自己倾力相扶;若是“烧付”
,则少帝已死,令某代为祭奠之意也。
杨修回头,见司马懿若有所思,脸上犹有泪痕,不由取笑道:果是通家之好,蔡门弟子!
师兄师妹,一往情深。
司马懿淡淡一笑,却不作答。
曹操听到杨修打趣仲达,也从马上回身,笑问:仲达,适才临行之际,我见你师妹以诗稿相赠,必是旷世佳作,未知可容孤一饱眼福否?
司马懿笑道:那有甚么,值得大王动问?臣正欲向大王讨教文中之意。
于是打马上前,将蔡琰诗稿奉上。
曹操接过,见是蔡琰手书二《悲愤诗》,以述平生之苦。
看罢再三叹息,哀其不幸,复怜其才。
遂将诗稿还给司马懿,打马前校
走了三里远近,曹操忽然回头,笑谓杨修:那八字碑文含义,卿今可试言之。
杨修答道:此隐语耳。
黄绢乃颜色之丝,是绝字。
幼妇者,少女也,是妙字。
外孙乃女之子,是好字。
齑臼乃受五辛之器,是辤字。
总而言之,是“绝妙好辤”
四字。
曹操大惊道:妙哉杨德祖!
所解正合孤意。
众人听了,皆叹杨修才识之敏。
司马懿暗叹:才华外泄,智夺其主,不知死期近矣。
不则一日,曹操大军至于南郑。
曹洪引众将出营,迎接进帐,具言张合屡败于张飞,幸被曹休以计逼走之事。
曹操笑道:张合兵少,且不熟悉地理,败之宜也。
曹休不愧我曹家千里驹,胜固宜然。
未知夏侯渊现今如何?
曹洪:妙才与黄忠对垒于定军山,知大王大兵将至,因此固守,未曾出战。
曹操:夏侯妙才威震西凉,独步关右,是为世之良将。
黄忠不过韩玄手下一老卒耳,有何能为!
若不出战,是示懦于敌也。
便差人持节到定军山,教夏侯渊进兵。
刘晔在一旁听了,暗道:夏侯渊此番休矣,待某再给他烧一张催命符可也。
遂故作大惊,上前谏道:黄忠虽老,奈有法正用计,神鬼莫测。
夏侯渊情急性刚,若使进兵,恐中奸计。
依臣愚计,不如坚守为上。
曹操不听,亲作手书,令使者交与夏侯渊,催其出战黄忠。
司马懿和刘晔对视一眼,便知皆是同道中人,明为扶保魏王,实乃暗助刘备。
魏王使者到了夏侯渊大营,下达进兵之令,又出示魏王手书。
夏侯渊拆书视之,只见魏王写道: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