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集 李郭之乱(3 / 9)
平不服刘备,唆使刺客前去暗杀。
刺客登堂入室,刘备毫不知情,对其十分礼遇。
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坦露实情离去。
刘备因好结交豪杰,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友善。
为平原相时,便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使二人分统部曲。
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时有常山赵云字子龙,乃兵家门掌门左慈弟子,引本郡吏兵来投公孙瓒,并道:今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
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故不为乎袁公,私明将军也。
刘备时在座中,见而奇之,深加接纳。
赵云遂从刘备前至平原,为刘备招募训练骑兵。
此时袁术占据下第一大郡南阳,奢淫肆欲,征敛无度。
因与袁绍有隙,便连结公孙瓒为盟,意欲图之。
而袁绍连接刘表,下豪桀亦多附于袁绍。
袁术自恃嫡出,怒道: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袁绍生母微贱,其亦非袁氏之子。
长沙人桓阶前往襄阳来见刘表,请讨孙坚尸骸归葬原籍,刘表感其忠义许之。
孙坚兄子孙贲遂为叔父下葬丧,然后率其士众归附袁术,被袁术表奏为豫州刺史。
镜头转换,按下中原群雄,复朝堂之事。
董卓被诛,王允召集阖朝文武置酒庆贺。
席间起计杀董卓之事,众官无不赞叹称贺。
侍中蔡邕时在座中,想起董卓对自己礼遇好处,不由出一声叹息,脸现悲戚之色。
王允见此情状勃然大怒,起身离座呵斥道: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
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
今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蔡邕本来暗自叹息,未料被王允识破行藏,由是并无一语可答。
王允怒气更炽,遂命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
蔡邕深知王允当初阿附董卓,此时是要杀人灭口。
于是深自后悔,便在狱中递上辞表,卑辞向王允道歉,甘受刑罚,以求完成汉史。
朝野士大夫闻知,大多皆怀同情,欲图共同营救蔡邕,王允皆都不许。
太尉马日磾对王允道:蔡伯喈乃是旷世奇才,清楚汉朝故事,当使其续写《汉史》所未载后汉之事,成为国之重典。
且其忠诚仁孝,名声素着于下,获罪也无缘由,不过于座中一声叹息而已,又无几人听见。
公无罪而杀之,岂非自堕威望乎?
王允被问得面红耳赤,过半晌方才答道:昔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其成毁谤之书,流传后世。
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固,不能使奸谄之臣舞文弄墨于幼主之侧。
若使其完成汉史,则既不能增益圣上之德,又令我等蒙受毁谤议论。
马日磾愤然告辞离去,回府后对门客叹道: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王允其能久乎!
其后不久,蔡邕遂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群臣及下士子闻之,无有不为其哭泣者。
当时少帝刘辩化名诸葛亮,正在隆中以躬耕陇亩为名,日夜研习水镜先生司马徽所授鬼谷子秘籍,以及假岳父黄承彦所传匠门机巧之能。
忽闻庞德公到蔡邕已亡,不由放声大哭,数日不食;复思少年时伙伴蔡琰,更是不能自已。
郑玄听闻蔡邕死讯,亦仰叹道: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兖州、陈留郡间儒生文士,都画蔡邕遗像以悼之。
司隶校尉黄琬曾与王允同谋诛杀董卓,此番闻其害死蔡邕,不由恨极,由是再不与王允私下有任何往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