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集 郑弘耿谏(5 / 9)

加入书签

互市,以通有无。

臣谓此诚一举两得之事,但不敢自专,伏乞圣裁。

章帝览奏,诏复准许,并令孟云派驿使接纳胡商。

北单于闻大汉子准许互市,遂派大且渠伊莫訾王等人,驱牛马万余头东进南下,到边塞来与汉朝商贾交易。

汉章帝复下诏命,凡遇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国,都需设官邸予以接待。

南单于得知消息,大为不悦,遂派轻骑出于上郡,略互市牲口,抄掠牛马,驱还入塞。

元和二年冬,南匈奴又进攻北匈奴,斩俘北匈奴人员牲畜以归。

孟云上奏:北匈奴已同汉朝和解,南匈奴屡次出兵抢掠。

若朝坐视不管,北匈奴必谓我故意纵容,因此作乱犯边。

依臣之议,当命南匈奴将抢掠人畜归还北匈奴,以消敌意。

汉章帝览奏,召集百官商议。

公卿大臣多:北匈奴狡诈,反复无常;而南匈奴归附汉朝已久,不能同意此事。

司徒桓虞、太仆袁安反驳:众议皆非,陛下宜允孟云所奏。

群臣见此,便不敢言。

惟郑弘、第五伦闻听,一齐出班。

郑弘向桓虞喊道:凡主张归还北匈奴人畜者,俱是不忠不孝之徒!

桓虞、袁安大怒,各以眼色指使门生故旧同党等人,齐向郑弘戟指呼喝,还以颜色。

结果第五伦加入争论,双方吵吵闹闹,廷会乱成一团。

司隶校尉上奏:郑弘等人失礼,是为欺君。

郑弘与第五伦闻此,遂免冠徒跣,上缴印绶,请求处分。

汉章帝见此,居中调和:廷议重大国是,皆需集思广益,而忠正温和应为大臣本色。

但如都缄口不言,又决非国家之福。

卿等何罪?请各正衣冠,共图大计。

因下诏旨:令度辽将军领中郎将庞奋,加倍偿还北匈奴所失牲口,但对南匈奴抄掠斩获,仍照常计功受赏,如此和稀泥而罢。

元和四年夏,诏曰瑞物仍集,改元章和。

太尉郑弘见外戚窦宪专权,势力日强,恐危及朝廷社稷,因此上书皇帝,请求处置。

章帝因碍于窦皇后面子,只是温颜听受,未加制裁。

郑弘复又上书:尚书张林依附窦宪,平时行为多有不检,恶迹昭彰。

又洛阳令杨光原为窦宪门客,今在任上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奏请罢其官职。

子不置可否,只道:容朕查之。

消息传出,杨光闻大惊,立即向国舅求救。

窦宪因此大为恼火,乃与张林密议毒计,然后进宫面君,私下奏道:太尉郑弘泄露国家机密,失其三公身份,不可再用。

章帝:卿据何事,而言及此?

窦宪:郑弘位列三公,所上奏章皆为朝廷重事,关乎国家气运,可谓至高机密。

然其常将其所奏之事轻易转述门客外宾,如同儿戏,如何不是泄露国家机密?

章帝:捕风捉影之事,卿休得妄言。

窦宪:如何是捕风捉影之论?郑弘所上奏章,朝野上下皆知,臣也略闻一二。

于是朗朗背诵,将郑弘所上几通奏疏,简述一遍。

子不信,向尚书令索来奏章观阅,见内容正如窦宪所言。

皇帝虽然依赖郑弘,但对此不由不疑,由中便中窦宪离间之计,随即下诏责问郑弘,并收缴其太尉印绶。

郑弘知道自己被人诬陷出卖,并不分辨,直到廷尉,等候处置。

皇帝却也明知国舅为人,知道其中必有蹊跷,随即下太诏令,赦免郑弘。

郑弘怒被诬陷,请求辞官归田,皇帝又不允许。

郑弘由此积愤成疾,卧床不起,犹然耿直上书,陈述窦氏贪赃枉法,鱼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