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集 单于归汉(1 / 9)

加入书签

汉家宫阙,阳光普照,云翳渐开。

汉宣帝升朝,诏立刘奭为皇太子,升任邴吉为御史大夫,疏广调任太傅。

镜头闪回,叙述疏广来历。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自幼好学,早年家居教授,信奉黄老之学,从游弟子甚众。

因被郡守举为贤良方正,被朝廷征为博士、太中大夫。

疏广之侄疏受,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少傅;由此疏氏叔侄皆为太子师傅,朝野无不钦仰,在朝中并称“二疏”

疏广任太傅五年,见霍氏乱朝,恐遭其陷害,便与侄儿疏受商议,不如一齐告病辞老,请求还乡。

疏受见朝中外戚专权当道,亦生退意,乃与叔父一拍即合,便上疏请辞。

汉宣帝素来不喜黄老之学,欲令太子效法家所为,故允准二疏所请,并赐黄金二十斤,以为程仪。

皇太子亦赠金五十斤,并书籍一车。

闪回结束。

二疏由是辞官,回到家乡萝藤,继续开馆授徒,讲学为生。

这一日,疏受整理太子所赠书籍,忽见其中有一锦匣。

启匣视之,乃是《鬼谷子秘籍》三卷,伏龙令牌一面,鬼谷门历代掌门谱系一轴。

画外音:原来这个锦匣,是大将军卫青临终之时呈交宫中,无意间落于东宫太子之手,太子以为常书,又转赠师傅。

疏受观其谱系,竟见自己大名赫然位列其中,是为第十一代掌门祖师。

由此疏受便习秘籍中所载奇术,执掌鬼谷派第十一代掌门,更寻资质绝佳徒众教之。

疏广不知其事,乃将皇帝及太子所赐黄金,拣乡里年长贫苦者,数年之内全部转赠。

二疏去世之后,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方圆三里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复在其散金之处堆土为台,上立一碑,名曰“散金台”

兰陵县令亦襄赞其事,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写真像,世代祭祀不绝。

宣帝亲政之后,操心国事,励精图治。

魏相总领朝政,悉心辅佐,非常符合宣帝心意。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镜头进,转眼已至元康年间。

忽这一日,西北边关来报:匈奴派兵犯边,围攻我大汉朝在车师国屯田部队。

我大汉官军虽多次打退匈奴进攻,但作战极其艰苦,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上奏,请朝廷兵支援。

宣帝闻奏,乃集众臣,与丞相及后将军赵充国等人商议对策。

魏相:未知陛下意欲如何?

宣帝:若依朕之见,欲趁匈奴衰弱之机,派兵攻其右地,以靖西域。

卿谓如何?

魏相:臣以为不可。

宣帝:却是为何?

魏相:臣闻拯危救乱,诛除凶暴,称为义师,所向无敌;敌人来击,不得已而反击,称为应兵,定能战胜;不能克制一时愤怒争胜斗狠,称为忿兵,因此常败;以别国货宝有利可图而兴师,称为贪兵,必遭其败;凭国大人众夸耀别国,欲展兵威,称为骄兵,必被消灭。

此五者非由人事,且自道决之。

前日匈奴曾表善意,擒越境汉人使归,并不犯我境;虽攻我车师,乃疥癣之疾,陛下不必太过为意也。

宣帝:今边关诸将不胜其扰,奏请出击匈奴,此军心可用之际,不亦可乎?

魏相:微臣愚钝,不知兴师何名。

赵充国:彼犯为边境,我出兵应之,何谓出师无名?

魏相:边境州郡贫穷,父子共穿一袄,以野果充饥,难经战事。

俗语云战事过后,必有灾年,是谓万民愁怨,则坏阴阳平和之道也。

即使得胜,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