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拜年问学(2 / 3)

加入书签

后,已近午时。最后一位夫子家住城西,马车穿过闹市时,李文焕忽然指着窗外:

"那不是秦记酒楼吗?怎么那么多人围观!

"

只见酒楼正门悬挂着楠木金匾,

"刘伶问酒,太白指楼

"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口等候的食客排成长队,有个锦衣公子正指着对联向同伴讲解什么。

"思齐的水平依旧高,写的非常有意境,我都想进去尝尝味道了

"

秦思齐摇摇头没有回答,而是岔开话题聊起了其他事情!

未时二刻,四人来到李文焕家。李府是标准的官宅格局,三进院落带着东西跨院。刚进垂花门,就听见中堂传来浑厚的男声:

"可是文焕的同窗到了?

"

李通判穿着家常的靛蓝直缀,正在案前挥毫。见众人行礼,他搁笔笑道:

"早听犬子说起几位俊才。今日既来,不妨让老夫考校一二。

"

书房里的地龙烧得极暖。秦思齐注意到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大明会典》和《赋役全书》,这是真正在官场打滚的人才会熟读的典籍。

"童生试的破题,最重哪一点?

"李通判突然发问。

赵明远抢先答道:

"当以圣贤之言为本。

"

"错。

"李通判摇头,

"是以考官之心为本。

"他取出一叠试卷,

"这是近三年武昌府的优秀墨卷,你们看看周学政批语中的偏好。

"

秦思齐接过细看,发现被浓圈密点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在

"代圣贤立言

"的外壳下,藏着对时务的切实见解。

考校持续到申时。当李通判问及《孟子·离娄》篇时,只有秦思齐注意到他左手无意识地敲击着《赋役全书》的书脊。这个细节让他答出了令李通判抚掌的见解。

晚宴设在花厅。李通判举杯道:

"依老夫看,四位童生试皆可过。但秀才试...

"他目光扫过众人,

"思齐有八分把握,其余三位还需苦读。

"

林静之的红绫袄被汗浸湿了一片。赵明远低头盯着面前的鲈鱼脍。唯有李文焕神色如常,他早知道父亲会这么说。

侍女端上压岁红包时,秦思齐坚决推辞:

"晚辈蒙赐教已是厚礼,万万不敢再受。

"

李通判眼中闪过赞许,却道:

"长者赐,不敢辞。这是规矩。

"

秦思齐双手接过,转身却将红包压在茶盏下。这个细节被李通判尽收眼底。

离开李府时已是戌时。雪又下了起来,青石板路上积了薄薄一层。赵明远裹紧狐裘,哈着白气道:

"李伯父好生厉害,我后背都湿透了。

"

"你注意到没有?

"林静之若有所思,

"他问思齐的问题,全是关于《孟子》和《春秋》的。

"

秦思齐望着远处模糊的灯火,轻声道:

"周学政是理学家,但李伯父桌上摆着《商君书》。

"

四人沉默地走了一段。快到分岔路口时,李文焕突然道:

"父亲从不轻易夸人。他说思齐有八分把握,那就是十成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