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艰辛(3 / 3)

加入书签

众所周知,古代能读得起书的,往往都是豪门贵族,王阳明弟子出身各有高低,学问也是参差不齐。

若让一个家境贫寒的弟子去教导普通人,他会很乐意,因有酬劳可拿,又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何乐而不为?】

博主举例说明,画面中出现一个衣衫简朴但目光坚定的年轻人:【比如弟子中有个叫陈实的,父亲是佃农,他听说可以去县学教书,月俸足够养活一家人,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

【但若硬要强制让一个出身高门贵族的弟子去一个普通小城当学堂先生,怕是人家根本不情愿,反而怨声载道。】

博主又举反例,画面切换到一个锦衣公子不满的神情:【比如太原王氏的公子,被派往陇西教书,不到三个月就托关系调回京城,还写家信抱怨“地与蛮夷无异,人同草木不知”。

这种阶级差异带来的抵触情绪,是推行教育普及的最大障碍之一。】

【于是便需好好筹划一番,该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愿意为之效力。】

【这里记载了昭文帝与大臣们的详细讨论过程。有人建议强制分配,有人主张高薪聘请,最后是赵渊提出了“优进令”的雏形——将教书经历与科考挂钩。这个创意性的想法,成为了破解难题的关键。】

“若你可愿去教导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做个学堂先生?”溪山学堂中有弟子问身边的师兄弟。

但有人闻言沉默,有人直白表示不愿,也有人说愿意的。

争论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拂袖而去,表示“宁可不科考,也不辱没门风”。这场争论,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价值冲突。

看每个人的意愿皆不相同,到底该如何才能说服更多人去做这件事?这是个难题。

王阳明站在廊下,听着弟子们的争论,眉头越皱越紧。他知道,光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激励。

大乾许多人都在思索,包括天玄帝,他能想到必须予这些人一些好处,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为自已办事。

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最在乎的是什么?除了钱财便是前程。该说不说,天玄帝不愧是当了数十年的皇帝,反应最快也最准。

在我还未开口前,他便已猜到袁泽后续行事的大致方向。

他在御书房来回踱步,忽然抚掌大笑:“朕明白了!泽儿此计大妙!以科考之功名,换教育之人才,妙啊!”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教育兴盛的景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