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天下大典(3 / 4)

加入书签

到法家的《律解》《治民策》,再到工家的《营造法式》《器械图》,甚至还有墨家的《守城术》、医家的《本草补遗》。

只要是能帮到国家、能让百姓过好的学问,都收录进去了。

这一时期历史称为“昭文兴学”。】

天玄帝不禁感慨:【“这部《天下大典》,实乃大乾的瑰宝。泽儿能主持编修此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它必将成为大乾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长孙皇后眼中满是慈爱与骄傲:【“泽儿这孩子,为了大乾的学问传承,付出了太多心血。这《天下大典》,是他留给大乾百姓最宝贵的财富。”】

东宫中,袁泽兴奋得两眼放光:【“哇,我未来居然完成了这么了不起的事!这《天下大典》要是放在现代,那不得是国家级文化遗产啊!以后大乾百姓的文化素养肯定能蹭蹭往上涨。”】

诸葛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如此巨著,汇聚百家智慧,必将对大乾的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殿下此举,必将名垂青史。”】

诸葛婉好奇地问:【“父亲,这么多书,大家怎么读得完呀?”】

诸葛明笑着回答:【“婉儿,这《天下大典》是让大家按需所学,遇到不同的问题,就从相应的典籍中寻找答案。它是一个知识宝库,能帮助大乾解决很多问题呢。”】

白起虽不懂文化典籍,但也明白这部大典对大乾的重要性,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守护之意。

【“大典完成那天,袁泽在宫里设宴,请了所有编书的学者。

他拿着《天下大典》的开篇卷,对众人说‘这部书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学遍所有学问,是要让大家知道:遇到粮荒了,能从农家书里找法子;

遇到盗贼了,能从法家书里找规矩;甚至家里人病了,都能从医家书里找些调理的方子。

学问不是死的,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学问’。”】

【“后来大乾的学堂里,‘诸子课’成了必修课——学生们早上读《论语》学‘仁爱’,下午就学《道德经》里‘顺应自然’的道理,或是学《孙子兵法》里‘知已知彼’的智慧。

想当文官的,就多学儒家、法家;想当农官的,就主攻农家、医家;想当工匠的,就钻研工家、墨家。”】

【“朝堂上也渐渐有了新气象:儒家的官员管教化,在地方上建学堂、教百姓懂礼;法家的官员管律法,定规矩、惩贪官;

农家的官员管农业,查收成、推新种;兵家的官员管军队,练士兵、守边疆——各学派的人互相补台,倒比以前只靠儒家一家时,把国家管得更顺了。”】

【“王阳明活到八十岁,临终前还在改《天下大典》的稿子,手里攥着笔,对守在旁边的弟子说‘学问是活的,今年觉得对的道理,明年可能就有新补充;

别把书读死了,要让后人知道,不管是哪家学问,只要能帮人、能利国,就该好好传下去’。”

这话也点出了学问的真谛,学问不是一成不变的,得不断更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像咱们现在,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得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啊!”】

【“后来袁泽下了道‘传世诏’,写进了大乾的律法里:‘自朕之后,凡大乾君主,不得禁绝任何有用之学;百家之说,若有能益国利民者,皆当留其脉、传其理。’”】

天幕外的人听得入了神,有个老儒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只有儒家能安天下,现在才明白,天下的学问,只要能让百姓过好,就都是好学问啊——昭文帝这是给天下人打开了一扇大窗户。”

“可不是嘛!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只抱着《论语》不放,南方水灾的时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