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文圣(3 / 3)

加入书签

时更是兴奋地搓了搓手:“哇塞,没想到我未来干得这么漂亮啊!这‘百家争鸣’的想法简直是太酷了,以后我可得好好借鉴,少走点弯路。”

诸葛明轻抚胡须,目光深邃:“太子殿下此举,看似冒险,实则深谋远虑。以王阳明之能,若能完成这三件事,《天下大典》必能成为大乾传世之宝,开启学问盛世。”

白起,这位沉默寡言如历史上白起一般的东宫侍卫长,虽未言语,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敬佩,心中暗自思量着自已日后也定要为太子殿下这般雄图霸业全力守护。

一旁陈嘉庚感慨道:“如此重视学问,广纳百家,大乾有望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学问强国啊!”

魏征微微皱眉:“虽立意甚好,但推行之路必定艰难重重,还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

看完这段,天幕外对政治敏感之人恍然大悟——王阳明能获“文圣”称号,关键不在文采,而在袁泽说的“变通”二字。

他不似腐儒固守陈规,学识渊博且通透,才被袁泽看中。

而袁泽册立“文圣”的用意也不难猜:一是看中王阳明的民间影响力,二是需文道学派有领袖人物,以便收服、规范天下文人;

更可借册封间接影响他人——仿佛在问众文士:“你们也想成第二个王阳明吗?那就识时务、莫作对。”

“真是好谋算,天生便是执掌权柄之人。”有官员在家中私下感慨,这话也只敢在无人时说,怕被抓把柄。

袁泽先是以“圣人”之位利诱,再以王阳明珍视的文脉相“胁”——王阳明不放心赵渊决断典籍命运,只得应承。软肋被握,便只能认命。

连王阳明自已也感慨:“原来如此。先前老夫还纳闷,为何一把年纪了还能得帝王青睐,缘由竟在此……”

说罢又笑,有无奈,也有自嘲,“自已竟这般轻易被昭文帝陛下拿捏,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老师以国事为重、为文脉兴衰而忧,确有圣者胸怀。”

他的三弟子端坐蒲团,神色诚恳。谁都知,当时近乎与天下文人为敌的情势下,王阳明接下这差事,少不了外界骂声——敢为天下大义舍个人声名,才是真正的文士大儒。

唯有赵渊虽不言语,却紧蹙眉头,神色间满是疑惑:为何交予我一人主办你还不放心?我一人可抵你上千弟子!

众多士子亦是议论纷纷。 “原来‘变通’二字,竟是此意!昭文帝要的不是一个泥古不化的圣人,而是一个能替他推行新政、改革文教的利器!”

“王阳明先生这是被架上去了啊!不应,则可能眼见文脉受损;应了,则难免被同道斥为‘曲学阿世’之辈。难,难啊!”

“昭文帝陛下真是……将人心算计到了极致。王先生珍视学问,他便以学问相挟。这‘文圣’之位,怕是不好坐。”

博主开始点评了:[“当时赵渊估计心里也在犯嘀咕,觉得王阳明小瞧他了。但咱说句公道话,王阳明这也是为了文脉着想,毕竟这事儿太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