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心学(2 / 4)
台下的弟子们,却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交头接耳起来。
“七天七夜对着竹子,这股子执着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一位身着青衫的弟子,小声嘀咕道,“虽说他没格出天理,可我总觉得,他这番探索的精神,值得钦佩。
而且,他说天理在心中,我想起上次看到一个小童主动搀扶老人过马路,那孩子心中的善良,不就是天理的体现吗?”
“住口!”旁边一位师兄,赶忙出声呵斥,“你怎可妄议朱夫子的学说?格物乃是穷尽事物之理,岂是孩童的无心之举可比?这天幕所说,定是异端邪说,你可别被迷惑了!”
【此后,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之前讲过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贬至偏远荒蛮的龙场。
那里环境恶劣,瘴气弥漫,住的山洞四处漏风,一到夜里,寒风呼啸,让人难以入眠。
可就在这绝境之中,一个月圆之夜,王阳明独坐山洞,望着洞外的明月,苦苦思索着人生与天理的真谛。
突然,他像是被一道灵光击中,猛地站起身来,仰天大笑:“我悟了!原来心外无物,天理自在人心!”
这一声顿悟的呐喊,恰似一声惊雷,划破了历史的长空,开启了心学的崭新时代,史称“龙场悟道”。】
诸葛明猛地收了折扇,眸色深沉:“心外无物,天理自在人心……这八个字,怕是要把旧学的天捅个窟窿。”
袁泽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在那么苦的地方还能悟道……看来这王阳明先生是真把学问往骨头里钻了。‘天理在人心’,这话听着比‘存天理灭人欲’顺耳多了。”
魏征脸色铁青如铁:“简直是异端邪说!天理怎会在人心之中?分明是离经叛道!太子殿下万不可被此等谬论蛊惑!”
袁泽挑眉看向他:“要是心里没点是非对错,光靠书本上的道理,能做个好官吗?我看啊,他说的‘人心’,说不定就是咱心里那点不能丢的本分。”
京城国子监的大殿内,监生们正在聆听太傅讲解经史子集,听到“龙场悟道”这一段,全场一片哗然。
“被贬到那种穷乡僻壤,还能悟出大学问?”一位身形富态的监生,惊讶得合不拢嘴,“换作是我,早就被那艰苦的环境折磨得意志消沉,哪还有心思琢磨这些高深的道理?”
一位清瘦的监生,眼神中满是憧憬,不禁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圣贤气象啊!古有孔子困于陈蔡,却弦歌不辍;文王拘于羑里,而推演周易。
如今王阳明先生在龙场绝境中悟道,将来定能与这些古圣先贤并肩而立,名垂青史!”
太傅的脸色却阴沉如水,重重地哼了一声:“休要胡言乱语!圣贤之道,岂是轻易能得的?龙场那等蛮荒之地,能有什么真学问?不过是些无稽之谈罢了,你们可别轻信!”
【王阳明悟道之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惊世理论。
他认为,“知”与“行”本为一体,知道了却不去行动,那不算是真正的知道;行动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行动。
曾有一位弟子向他请教:“先生,我深知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可每次与父母意见不合时,总是忍不住顶嘴,这该如何是好呢?”
王阳明微微一笑,指着院子里的桃树,耐心地说道:“你看那桃树,知晓春天来临,便会如期绽放花朵,这就是知行合一。你若真的明白孝顺的道理,又怎会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绪呢?
下次再想顶嘴时,先压制住内心的冲动,试着去理解父母,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便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江南的一座私塾里,先生正在给学童们讲解《论语》中关于孝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