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三省六部制(3 / 4)
的制度,可以从布诏书到执行举个例子,甚至还可以用到现在的公司管理上。
比如老板李世民感觉最近业务展的还不错,想招个分公司老总开拓突厥市场。
这是高级岗位的人,于是中书令房玄龄就弄了一份业务展预计,说明开拓突厥市场的必要性,还有招聘启事给李世民,李世民一看还行,就这样吧。
然后这个材料就到了有监督职责的高士廉这里,侍中高士廉一看业务展计划还行,但是这个招聘启示不行。
学历至少九八五,工作经验至少十五年以上,吃苦耐劳能出差。
然后就把招聘启事退回给了房玄龄,房玄龄一看有道理,修改之后再给老板李世民看,李世民觉得还行,于是又到了高士廉手中。
这次总算没什么问题了,于是招聘启事就到了尚书省,也就是左仆射萧瑀手里,公司上层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就是做执行就可以了。
一看是招聘人才的事情,那就让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去处理就是了。
于是长孙无忌研究研究,看看有什么人才适合去突厥展大唐业务,选定适合的人选之后,李世民一看还行,就他吧,于是中书省就布认命,这个事情就算做完了。
其实唐代国家制度中并非只有三省,而是有多个省,比如内侍省,这明显就是太监扎堆的一个机构,专门伺候宫里贵人的。
还有秘书省,不过唐代的秘书跟后世的秘书完全不同,唐代的秘书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文化支撑团队,主要是写书、读书的。
从里面官职的名称都可以看出来,比如着作郎、校书郎。
还有一个殿中省,这个部门就有点不为人知了,其实可以看成李世民家的“保姆”
团队。
里面分六个局,分别管吃饭、睡觉、穿衣、吃药、乘车、仪仗。
能够跟三省接近平级的其实还有一个机构,那就是御史台,这是级别最高的纠察机构,跟门下省是不同的。
御史台的长官是御史大夫,副手是御史中丞,掌刑宪典章还有官员监督。
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就是御史台的长官。
身在长安的李世民嫡系自然不用多说,全都占据了各主要部门。
还有从洛阳天策府调过来的秦王府学士,也占据了朝堂上的主要位置。
李世民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干掉李建成之后,手下的人才马上就能撑起整个朝堂来,要说对于夺位李世民没想法才奇怪了。
虽然说李世民对于夺得皇帝之位早有打算,但是玄武门的事情闹得实在过于血腥,只能说明虽然早有准备,或许想要徐徐图之,结果动的还是比较仓促,仓促的原因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借助北征之事,想要抽调秦王府的精锐,所以才有了这么简单直接,而且血腥的玄武门之变。
不过不管怎么样,李世民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此时的李世民意气风,大刀阔斧,已经无人能够阻挡,也不可能阻挡。
这时候也应该从弘义宫,也就是秦王府搬到东宫去了。
名分很重要,已经身为太子自然要住到东宫去,此时东宫里血迹已经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在阳光之下看不到一点污秽。
从弘义宫搬到东宫,如同繁华的大城市到了乡下,因为相对于弘义宫来说东宫实在太破落了。
弘义宫是李渊武德五年开始给李世民建造的,穷尽天下景致,但是东宫还是隋朝修建的。
不过两者的政治地位更不能同日而语,东宫再破也是东宫,弘义宫景致再好也不过是个亲王的府邸而已。
等到李世民搬到了东宫之后,又做了这样的几项任命。
当然了,李世民这时候还是太子,没有下诏书的权利,所以诏书还是李渊下的。
李渊着实有些可怜啊,此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