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章 如坐针毡(1 / 4)

加入书签

部门主管项目总监这些标识牌,在暖光里泛着淡墨色——这些字在旁人眼里,可能是镶了金边的脸面,可在他这儿,从来不是。

就真的只是一个牌子而已,毕竟真正的权力来自于何处陈树生还是很清楚的。

无论拥有怎样的惊世智慧,在没有得到支撑的情况下,就真的只能算是最为简单的空口白话。

不是那几个字就能单纯的换来别人的认同与支持的,那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或者是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人把职位证装在镀金框里,摆在办公桌正中间,来人就指给人看;有人张口闭口我是经理他是小兵,用称呼把人隔出三六九等。

可陈树生抽屉里也有张职位证,边角磨得发白,好几年没拿出来过。在他看来,那些方框填的不是权力,是密密麻麻的责任,像地基里的石头,少一块,整个架子都可能晃。

你别觉得坐在高位上多风光——开会时说的每句话都稳,做决策时手不抖,那都是背后熬出来的。没人知道,某个主管在会议室定调子前,深夜对着三张项目报表,笔尖在成本收益栏上画圈,纸背都被戳出浅浅的印子,就怕一个错让团队半个月的活儿白干;也没人看见,统筹全局的负责人手机里,存着所有下属的紧急电话,凌晨两点接到突发状况,裹件外套就往公司跑,路上还在跟供应商协调。

每个职位都牵着一张看不见的网。这头是团队要走的路——是往短期利益冲,还是稳着往长期走;那头是项目能不能活下去——是咬咬牙扛过资金缺口,还是调方案减损失;甚至连整个系统的稳不稳都拴在上面,一个环节错了,下游十几个岗位都得停。

再说职位该有的样子。陈树生总跟新入职的年轻人说,别把它当成挡人的墙。有些地方,层级跟一堵堵墙似的,上面的指令往下传,传着传着就剩半句话;是条道儿,让信任能流过去——上面把该扛的责任说清楚,底下人知道自己的活儿连着全局;底下有困难直接说,不用怕提问题被说能力差。就像工地的脚手架,每个节点不是为了分谁在上谁在下,是为了让整个工程的重量能匀着传,每根钢管都能顶上劲儿。

至于领导力,真不是站在台上喊口号。不是把任务清单甩给下属就完事,更不是说我定了就得听。等挑战真来了,比如合作方突然撤资,核心成员走了,市场一夜变了方向,乱得像一团麻——这时候站在前头的人,别急着给答案。

陈树生见多了慌里慌张拍板的人。为了快解决,攥着短期利益不放,结果团队以后没了后劲;也见过怕担责的,把压力全分给底下人,最后整个团队累得散了心。这种时候找平衡,哪有什么完美答案?都藏在犹豫里。

你说选短期收益吧,怕团队以后没后劲;选长期发展呢,眼下的资金缺口又压得人喘不过气。是让几个骨干多扛点,尽快把项目拉回来;还是把活儿拆细,大家都分担点,哪怕慢一点?这些选没有对不对,就像天平两边放砝码,左边是现在稳,右边是以后好;左边是少数人扛,右边是大家一起担。

责任俩字就悬在天平中间,扯来扯去。选的时候既怕顾此失彼,让团队受损失;又怕磨磨蹭蹭,错过时机。每回往哪边偏一点,都是心里揣着整个组织、整个团队的分量在掂量。

在陈树生看来,组织里最金贵的,从来不是纸上的职位名,也不是说得多好听的领导力话术。是每个人都把责任刻在心里——坐高位的不拿权力当炫耀,在基层的不把活儿当应付,遇到事了不把选择当儿戏。这样的组织,才不是靠镀金牌子撑起来的空架子,是靠一块块责任石头垒起来的,能扛住风雨的结实房子。

没人能真正衡量责任的重量,因为它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东西。你以为决策只关乎数据与逻辑,其实背后藏着对人的考量——每个选择都可能牵动一群人的命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