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6章 早期(2 / 4)
无法脱离人类指挥完成作战,一名自动化步兵班指挥者应时刻记住,凭人形的基础自动控制能力,是无法完成任何战斗目标的。”AK-15的声音机械而清晰,仿佛在背诵某种技术手册。
她的目光微微垂下,似乎在回忆那些独眼巨人在战场上的表现。
她的声音依旧平静,但语气中却多了一丝微不可察的严肃。
“人类士兵需要随时准备承担起人形单位的指挥责任,因此自动战斗人形的班长必须由人类士兵担当。”
AK-15的声音依旧平静,但语气中却多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坚定,仿佛在强调这个规程的重要性。
她的目光微微垂下,似乎在回忆那些独眼巨人在战场上的表现。
陈树生听着AK-15的讲述,眼神中闪烁着某种兴趣和思索。
格里芬指挥中心的档案架是金属材质的,常年被电子设备的冷风吹着,表面凝着一层极淡的氧化光泽,在顶灯的照射下泛着哑白的光。
档案架第三层的格子里,整齐码放着一排“战术行动指南”,每本的尺寸、封皮材质都完全一致,黑色哑光封面上用宋体烫印的标题格外清晰,下方还压着一行毫米级的小字——“格里芬战术部修订”。
最外侧那本的书脊已经磨出浅褐色的毛边,是无数次被抽出来、塞回去时,指尖与布料反复摩擦留下的痕迹;封面角落有一道深约两厘米的折痕,弧度规整,显然是有人曾将手册对折后攥在手里,或许是奔赴前线时匆忙带出,或许是在临时掩体里急着查阅战术要点。
翻开任意一本手册,纸张边缘都泛着旧纸特有的微黄,靠近页脚的位置普遍有轻微的卷曲,那是长期被手指捏住翻阅形成的自然弧度。
部分页面的空白处,用不同颜色的钢笔、铅笔标注着细碎的字迹:“城区巷战中,人形与人类士兵的间隔需缩至2.5米,原3米易留火力死角”“重机枪架设点需避开积水区,避免部件锈蚀影响射速”,甚至有几页夹着浅灰色的便签纸,上面画着简易的战术草图,用箭头标注出班组推进的路线,旁边还写着“某次清剿行动验证,此路线可减少30%暴露时间”。
这些批注和便签的墨迹有新有旧,有的已经淡得几乎看不清,有的还带着未完全干透的光泽,层层叠叠间,清晰印证着这本手册经过了无数次的使用与讨论,早已不是一本冰冷的纸质文件,而是承载着实战经验的记录载体。
早期的格里芬,在指挥体系与行动模式上,几乎是完整复刻了军方的成熟框架。
彼时格里芬刚完成组建,临时租用的指挥室墙面还贴着未撕净的旧海报,会议桌是从退役军营里调拨来的实木桌,桌面布满深浅不一的划痕,那是早年士兵们用匕首刻下的标记。
当时负责战术制定的核心成员,大多是从军方退役的老兵,他们深知战场容不得试错——军方那套战术体系,是经过了近四十年的打磨,从边境防御战到城区反恐清剿,再到应对大规模叛军突袭,几乎覆盖了所有常见的作战场景。仅“班组协同推进”这一项,就经历过二十余次实战调整,最终确定的“三角阵型+交替掩护”模式,能将士兵的伤亡率控制在最低水平;而“通讯频率动态切换”方案,更是在三次高强度电子对抗战中验证过有效性,从未出现过被敌方干扰导致指挥中断的情况。
对当时的格里芬而言,从头摸索全新的战术体系,无疑是冒险之举。
刚组建时,格里芬的作战人员半数是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人形部队的调试也尚未完全稳定,若要从零开始制定战术,仅基础的班组配合训练就需要消耗至少三个月时间,而当时城区内律贼活动愈发频繁,多次出现平民被劫持的事件,前线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新体系成熟”。相比之下,直接借鉴军方已验证的战术,既能让指挥层快速上手(老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