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先生再见(2 / 3)

加入书签

其身后若隐若现。

紧接着,截天宗的地仙也前来辞行。

一时间,荣昌镇的上空,仙光交错,瑞气千条,剑鸣声与破空声不绝于耳,引得镇中百姓纷纷出门,跪地叩拜,以为是天降祥瑞,神仙巡游。

柳相的儒衫分身一直站在梨树下,静静地看着。

直到最后一抹仙光消失在天际,他才收回视线。能清晰地感觉到,随着这些修行种子的离去,小镇那原本被搅动得有些混乱的气运,正缓缓平复,重新归于一种深沉而内敛的稳定。

热闹了过后的天王山,终于又安静了下来。

“先生。”一个清脆的童声,在身后响起,带着几分犹豫。

柳相转过身,妟回正抱着一本薄薄的册子,站在不远处。

那孩子不知何时换下了一身华贵的锦衣,穿了件朴素的青衫,洗得有些泛白,却很干净。

脸上也没了初见时的跋扈与骄纵,反倒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认真与困惑。他怀里抱着的,正是米月留下的那本手抄的《昙花》。

妟回走到石桌前,将书册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生怕沾染了灰尘。然后对着柳相,学着大人的模样,行了个不怎么标准的揖礼。

“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辗转反侧,想请教先生。”

柳相抬手示意他坐下,石凳有些凉,孩子却坐得笔直。

“但说无妨。”

妟回坐直了身子,小脸上满是求知的神色,那双乌溜溜的眼珠里,映着梨树斑驳的影子。

“张夫子说,学生是天生的读书种子,当读圣贤书,明世间理。”

他顿了顿,又指了指天上那些仙人早已消失无踪的方向,神情有些向往,又有些迷茫,

“仙家求的是超脱,是跳出这方天地,去往更高处。而儒家,却要学生扎根于此,去体察民生疾苦,去修身齐家。学生想问,仙家大道与儒家大道,一个要走,一个要留,岂不是南辕北辙?到头来,去的是同一个地方吗?”

这问题,问得太大,也太深。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口中问出,更显得有些突兀。

柳相却并不意外,反而露出一抹浅笑。

看着妟回那双清澈的眼睛,沉默了片刻,并未直接回答。

伸手指了指路旁一颗百年老树。

“你瞧这棵树。它为何能立于此地百年不倒,每年还能开花结果?”

妟回顺着他的手指看去,认真地想了想。

“因为它有根,深深地扎在土里,汲取养分。”

柳相点了点头,又指了指那满树青翠的梨叶。

“那它又为何能如此繁茂,遮天蔽日?”

“因为它有叶,迎着阳光,吐故纳新。”

柳相笑了,那笑容如春风拂面。

“仙家之道,便如这树叶。他们拼命向上生长,是为了更接近天空与太阳,是为了看得更高,更远,最终脱离这棵树的束缚,化作天边一朵云。这叫‘出世’。”

“儒家之道,便如这树根。他们不断向下扎根,是为了更贴近这片土地,是为了汲取更多的养分,让这棵树长得更稳,更牢固,能庇护树下的生灵,能结出甘甜的果实。这叫‘入世’。”

柳相收回手指,重新为妟回的杯中添满茶水。

“你说,树叶与树根,哪一个更重要?”

妟回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小脸涨得通红。

“都……都重要。没有根,树会死。没有叶,树也活不了。”

“正是此理。”

柳相继续道:“出世与入世,看似背道而驰,实则殊途同归。它们都是这棵名为‘天地’的大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登山的路,不止一条。求的,也未必是山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