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授殷王旭轮职(1 / 2)
麟德元年春正月初一,阳光明媚,新年的朝会刚刚结束,李治皇帝便马不停蹄地下达了一道重要旨意,对边疆的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原来的云中都护府,如今被改名为单于大都护府,其官品与大都督府相同。
这一举措不仅明确了单于大都护府的地位,更为其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职责。
除了原有的边疆防务和部族管理职责外,单于大都护府新增了一项重要的权限
协调周边州府的军政事务。这意味着它将在边疆治理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确保各项事务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
旨意一经下达,兵部和吏部立即行动起来。
兵部负责更新边疆都护府的名录,将单于大都护府的新名称、官品等级以及职责范围详细标注清楚。
同时,他们还将这些调整内容抄送周边各州府和边军,以确保各方都能及时了解这一变化,避免在政务衔接上出现任何偏差。
吏部则承担起梳理都护府官员编制的重任。
他们按照大都督府的标准,重新核定了长史、司马等属官的品级和员额,确保官员的配置符合新的规定。
边疆的官员们在接到通知后,也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立刻更换了官署的门牌和公文的抬头,以体现单于大都护府的新身份。
而单于大都护府的长史更是第一时间与周边州府进行对接,详细告知他们职责调整后的协作流程,以便各方能够顺利开展工作。
“从今往后,部族朝贡以及边地纠纷等事宜,皆可直接与我府进行对接,无需再经过层层繁琐的手续,如此一来,便能更为迅速地处理相关事务。”
州府官员们闻听此言,纷纷齐声应和,表示赞同。
双方经过一番商议,很快便敲定了这一全新的政务沟通机制。
这一举措不仅简化了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更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边边疆建制的调整刚刚尘埃落定,二月初六丁亥日,朝廷的另一道人事任命却接踵而至:加授殷王李旭轮为单于大都护。
令人惊讶的是,此时的李旭轮年仅两岁,尚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自然无法亲自前往边疆履行这一重要职责。
于是,李治在旨意中特别明确指出,将由单于大都护府长史代替李旭轮行使大都护的职权。
具体来说,长史这个职位承担着日常军政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工作,需要全面统筹各项工作的开展。
然而,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决策,长史不能擅自作主,必须先将相关情况详细地递报给长安,等待朝廷进行审议和批复。
只有在得到朝廷的明确指示后,这些决策才能正式付诸实施。
旨意一经公布,吏部便迅速行动起来,按照规定办理任职登记手续。
他们将殷王的大都护头衔准确无误地录入皇室宗亲与官员名录之中,以确保其职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与此同时,吏部还专门通知了单于大都护府,告知他们需要定期将边疆事务的简报抄送给殷王府,以便王府的属官能够代为记录。
这样一来,当殷王年长之后,他就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任职期间边疆地区的具体情况。
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大都护府长史立即着手安排专人负责简报的撰写工作。
这些专人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边疆事务的深入了解,以保证简报内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他们要严格按照每月的时间节点报送简报,既不能拖延,也不能敷衍了事。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落实朝廷旨意的要求,还能让殷王府及时掌握边疆的动态信息,为日后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殷王府属官在接到通知后,不敢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