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传来恶耗(2 / 2)
庞,满脸的惊愕和恐惧。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的气氛也异常凝重,比那秋霜还要寒冷几分。
许敬宗站在大殿中央,双手捧着崔敦礼的遗表,他的声音低沉而喑哑,似乎是在刻意压制着内心的悲痛:
“崔公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西域屯田之事。他说今年的粮草应当提前转运,绝不能让戍边的士卒们挨冻受饿啊。”
许敬宗缓缓展开那遗表,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潦草,但依然可以看出崔敦礼的认真和执着。
尤其是最后几行字,墨色明显偏淡,显然是他在气力不支的情况下所书写的。
李治凝视着那熟悉的笔迹,心中一阵刺痛。他忽然想起了显庆元年七月的那一天,崔敦礼被任命为太子少师,两人在偏殿中谈及西域之事。
当时,崔敦礼曾笑着对他说:“臣年纪大了,怕是陪不了陛下多久了。”
那时的李治只当这是一句玩笑话,并未放在心上。然而,如今这句话却如同谶语一般,成为了现实。
崔敦礼的灵堂被布置在府邸的偏院中,显得有些僻静。
然而,这里却并不冷清,前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的脚步声踏碎了满院的梧桐叶,发出清脆的声响。
长孙无忌拄着拐杖,缓缓地走进灵堂。他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每一步都似乎承载着无尽的哀伤。
当他的目光落在灵前供奉的物品上时,不禁微微一怔。
灵前并没有摆放那些常见的金玉器物,而是半袋西域的麦种。
这些麦种看起来普普通通,但长孙无忌知道,它们对于崔敦礼来说意义非凡。
那是崔敦礼在凉州屯田时留下的麦种,他一直视若珍宝,常常念叨着:
“这麦种比什么宝贝都金贵。”
长孙无忌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年在秦王府时的情景。
那时的崔敦礼,总是怀揣着这些麦种,仿佛它们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们,生怕有一点损伤。
长孙无忌凝视着那半袋麦种,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些麦种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崔敦礼一生心血的象征。它
们见证了崔敦礼在凉州的辛勤耕耘,也承载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