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帅府学堂(1 / 2)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南倚昆仑雪峰,北接塔克剌麻罕大漠,乃东西商路交汇之要冲。驼铃商队终年不绝,各国客商云集于此,堪称西域南道第一繁华之地。
阗河如玉带蜿蜒,滋养出千里沙海中最丰美的绿洲。此间以美玉开采、蚕桑纺织名动西域。所产白玉温润如脂,素有“昆仑神玉”之称。织造的金线胡锦,日光下流光溢彩,堪与中原蜀锦争辉。
作为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这里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其民族属复杂,于阗城中唐人聚族而居,犹保持华夏衣冠礼乐。
军镇周边散居的部落民众,则多是金发碧眼的胡人,放牧驼马,逐水草而居。各族言语迥异,竟有十数种之多,乍听如百鸟争鸣。然他们以手势相佐,夹杂着生硬的唐言胡语,倒也能简单交流。
刘轩本没想来于阗,可腐木为刺吐蕃大相身负重伤,军中药石匮乏,只得应苏文堂之邀,携众西行。
同行者还有数十唐人,都是刘轩自悉萨部救出的苦命人。他将这些同胞带至于阗,要让他们再不受异族奴役之苦。野蛮的吐蕃人竟在他们面颊刺下奴隶烙印,这让刘轩怒不可遏,灭吐蕃之心更加强烈。
队伍中另有三百悉萨部吐蕃女子。当然,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三好青年,刘轩并不会让她们成为奴隶,只是想把她们带过来“安家落户”。悉萨部男丁尽丧,这些年轻女子,总不能一直压抑着某种需求吧,反正刘轩是这么想的。
他始终认为华夏与吐蕃本出同源,吐蕃虽外表粗犷,根骨却近唐人。若令其习华夏衣冠,学中原雅言,所育后代必渐复华夏风仪。
到达于阗后,苏文堂将刘轩等人安置在大帅府内。对于这些万里来援的同胞,这位于阗镇守使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敬重,亲自陪同刘轩查阅积满灰尘的镇志。
当厚重名册在案几展开,墨迹斑驳的姓名如血泪铺陈——张破敌、李守疆、王定边……每个名字后都标注着籍贯:冀州、豫州、秦州……这些百年来战死沙场的英烈,临终遗愿竟出奇一致:盼望后代有朝一日能代他们归乡,将姓名刻入族谱。
刘轩指尖抚过发黄纸页,忽见“晋州薛氏”字样,心头剧震。抬眼望去,整页薛姓子弟竟有三十七人,最早牺牲者竟在八十年前。
刘轩嗓音沙哑,低声问道:“苏将军,这些都是……”
“都是薛家儿郎。”苏文堂轻声道,“八十年前吐蕃犯边,薛老将军率子孙二十一人死守烽燧,全员战死。薛家后辈前赴后继,至今已传四代。”
十五站在一旁,突然深吸一口气,他指着其中一个人名说道:“陆公子,这晋北陈氏,可能来自我们家族。”因刘轩不愿暴露身份,他们这些人,仍称呼刘轩为公子。
刘轩轻轻点头,接着猛然合上册页,眼眶已经湿润。中原王朝欠这些孤忠将士的,何止是粮草兵械?欠的更是百年来未曾兑现的归乡诺言。
他在心中立誓:“五年之内,必派王师接防安西。让英烈后代俱衣锦还乡,将先人名讳堂堂正正刻入族谱。”
“陆公子,”苏文堂招手唤来一名心腹将领,说道:“战后诸事繁杂,这几日便让尉迟强陪同诸位在城中转一转。腐木大师可安心在帅府养伤。”
这尉迟强年约三十,因不喜自己天生的黄发,常年以光头示人。军中同袍都戏称其“秃头强”,他倒也不恼,反觉亲切。听闻大帅命令,他令立即上前,对刘轩躬身抱拳:“末将尉迟强,但凭陆公子差遣。”
刘轩颔首与苏文堂作别,随尉迟强步出书房。
忽闻帅府深处传来孩童郎朗读书之声,刘轩驻足问道:“这府中怎么有学堂?”
尉迟强叹道:“那些皆是阵亡将士遗孤。父战死沙场,母忧思成疾,大帅便将他们接入府中,请先生教他们识文认字,大一点了再传授武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