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申遗热潮(1 / 2)
扬州博物馆报告厅内,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新漆的混合气味,窗外的春雨淅沥,模糊了玻璃上的运河倒影。
报告厅中央,董文翊站在投影幕前,手持激光笔,指着屏幕上一幅复原的隋代广通渠地图,声音沉稳如钟:“诸位,大运河并非隋炀帝一人之功,其根基始于隋文帝的广通渠,连接关中命脉,奠定经济统合之基。”
台下,文物局官员、地方学者与记者齐聚,笔记本翻动声与相机快门声交织,气氛热烈而庄严。
林瑶坐在前排,手指轻抚怀中的隋代玉佩,触感温润却隐隐发烫。
她低头瞥了一眼,玉佩上的运河纹路似乎在灯光下微微流动,勾勒出一艘幽影般的花船。
她皱眉,压下心中不安,目光转向董文翊。
他身着深色西装,鬓角微白,眼神却如刀锋般锐利,扫过台下每一位听众,仿佛在无声宣誓:今日的发现,将改写隋史的偏见。
“广通渠,建于581年,开凿之初旨在疏通关中水系,灌溉农田,稳定国本。”
董文翊点亮屏幕,投影出一块湖底石刻的拓片,莲花纹与运河线条交织,清晰可见,“我们团队在瘦西湖底发现的这块石刻,铭文提及‘广通’二字,与《隋书》记载吻合。但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了隋炀帝的通济渠——605年开凿,连接黄河南北,直通扬州。”
台下爆发低语,记者们奋笔疾书。
坐在董文翊身旁的苏婉站起身,接过话筒,嗓音清亮:“民间传说中,隋炀帝下扬州为看琼花,实则荒谬。琼花传说的背后,是炀帝以花为名,掩盖开凿运河的真正目的——统合江南经济,巩固国运。”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观众,“扬州老人口述中,琼花原名芍药,一村姑献花得名,实为炀帝借民心推动运河工程的策略。”
苏婉的话如石入水,激起热议。
一名记者举手提问:“苏博士,传说与史实如何验证?石刻能否证明运河的经济意义?”
苏婉微微一笑,指着屏幕上的石刻:“铭文不仅记录了广通渠的修建,还提及‘通济’二字,暗示炀帝延续文帝水系工程的意图。我们已通过碳-14断代,确认石刻为隋初文物,接下来将深入通济渠遗址,寻找更多证据。”
林瑶低头,手中的玉佩突然一震,她心头一紧,抬头看向董文翊。
他似有所感,目光与她短暂交汇,随即继续演讲:“隋炀帝被后世诟病荒淫,但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为唐宋盛世奠基。我们有责任还原真相,守护这份遗产。”他的声音铿锵,台下掌声雷动。
报告厅外,雨势渐大,扬州博物馆的玻璃长廊映出运河的粼粼波光。
赵子昂站在长廊尽头,调试着地面雷达的显示屏,低声对身旁的徐小宁说:“石刻的发现只是开始,湖底的异常地形指向更大的墓葬结构,可能是炀帝陵的入口。”
徐小宁推了推眼镜,屏幕上的雷达波纹微微跳动:“但仪器昨晚又失灵了,水下那股怪力……不像自然现象。”
赵子昂皱眉,回忆起潜水时听见的低语——“泄地气”,仿佛从湖底深处传来。
李铁站在两人身后,手臂环胸,目光警惕地扫过长廊外的记者群:“小心点,昨天潜水的视频已经被偷拍,网上都传疯了,说咱们发现了‘水下皇陵’。”
他压低声音,“文物局的压力不小,有人质疑咱们的资质。”
赵子昂苦笑:“这年头,考古也得跟网络舆论赛跑。”
报告厅内,研讨会进入尾声。
文物局官员起身致辞,宣布北大项目获国家专项支持,扬州运河遗址将作为申遗重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