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真相初显(1 / 2)
扬州大学报告厅的吊灯洒下柔和白光,投影幕布上,墓门石刻的拓片清晰可见,刻痕间似有水流纹路,隐隐勾勒出通济渠的蜿蜒。
董文翊站在讲台中央,西装笔挺,目光扫过台下乌压压的专家和记者,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纸张的混合气味。
下午三点,学术争论会已进入白热化,央视摄像机的红灯闪烁,直播信号传向全国。
“诸位,”董文翊声音沉稳,指向幕布上的石刻,“这块墓门石刻,铭文明确提及‘通济渠,605年’,与《隋书》记载吻合。但唐史却将炀帝开运河描绘为荒淫误国,这显然是后人篡改。”
他顿了顿,目光锁定前排的李教授——一位以隋唐史见长的老学者,眉间紧锁,明显不服。
李教授推了推金丝眼镜,冷笑:“董教授,石刻虽有记载,但《隋书》成书于唐初,难免偏见。你凭一块石刻就否定正史,未免草率。”
台下窃窃私语,记者们奋笔疾书,空气绷紧如弦。董文翊微微一笑,打开文件夹,取出扬州地方志的复印件。
“李教授,《邗沟志》明确记录,炀帝605年开凿通济渠,连接洛阳与江南,货运量翻倍,奠定唐代经济基础。这不是荒淫,而是战略。”
他手指轻敲讲台,节奏沉稳,“唐史贬低炀帝,是为抬高李氏正统。我们不能被史书蒙蔽。”
林瑶坐在台侧,手指摩挲着笔记本边缘,目光不时扫向幕布。
她昨晚通宵分析石刻拓片,铭文间的“水龙护脉”四字让她心头一紧。那不是简单的修辞,而是龙脉的暗示。
她低声对身旁的苏婉道:“铭文有密宗风格,可能是炀帝陵的护法咒。”
苏婉点头,压低声音:“扬州民间传说,炀帝开运河为‘泄地气’,削弱睢阳王气。这石刻或许是关键。”
她翻开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地方老人的口述,字迹间夹杂着琼花传说的片段。
台下争论愈发激烈。一位年轻学者举手,语气急切:“董教授,运河劳民伤财,导致隋亡,这是不争的事实。你如何解释?”问题如刀,指向董文翊的核心论点。
董文翊目光如炬,转身指向幕布:“石刻记载,通济渠开凿仅用六个月,动员民夫五十万,但粮食运输效率提升三倍。劳民是真,但伤财之说被夸大。唐史刻意忽略运河对后世的贡献。”他话音刚落,掌声从学生席爆发,夹杂着记者的闪光灯。
李教授不甘示弱,起身反驳:“即便如此,炀帝三次下扬州,奢华无度,怎能洗白?”他语气咄咄,台下气氛瞬间紧张。
林瑶站起身,声音清亮:“李教授,扬州地方志记载,炀帝三次巡游,实为视察运河工程,稳定江南经济。所谓奢华,是唐史渲染。”
她打开投影,展示一张手绘的通济渠水系图,“石刻与水系图吻合,证明运河规划科学,非一时兴起。”
李教授哑口无言,台下掌声雷动。
赵子昂坐在后排,低声对徐小宁道:“林老师这波操作绝了,直接用数据打脸。”
徐小宁咧嘴一笑,手里攥着碳-14断代报告,昨晚的分析结果让石刻年代无懈可击。
会场外,扬州的春风夹杂着运河的湿气,拂过校园的垂柳。
争论会持续到傍晚,直播镜头捕捉着每一次交锋,网络上已炸开锅。
微博热搜“隋炀帝功过”冲上前三,网友留言五花八门:“原来运河这么牛,历史书骗我!”
“北大团队硬核,期待皇陵发掘!”
夜幕降临,扬州考古基地的营帐灯火摇曳。
团队围坐在简陋的折叠桌前,桌上摊开墓门石刻的拓片,纸面泛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