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四驳詔敕(3 / 3)

加入书签

成了官田佃户,租子还变高了,也成了受害者。

李逸相信,若李世民强行要推行这道超限抽买田地的政策,最后的结果肯定就是这些贵族官僚们,想办法把负担转移到百姓头上,让一道好政策,变成害民之政。

这就好比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政策,本身是好的,可让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和整个既得利益集团对抗,哪有这么容易。

李逸做总结髮言,“我也觉得这次限田令有些考虑不周,操之过急了。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不能上来就这么急,欲速则不达嘛。

我赞同王相的提议,咱们先定占田限额,然后严禁买卖口分田,对於已有的永业田,不论是超限还是没超限的,当允许买卖,但买卖须立红契,每万钱抽四百,卖家抽三百,买家抽一百,是为输估。

再有,便是若已占田超限者,於狭乡不得再购买田地,只允许在边州宽乡处买田。

对占田超限田地,朝廷暂不实行抽买和亩课二斗之令。

但是,”

李逸话锋一转,加大音量,“不论公田私田,不论贵族官僚还是平民百姓,所有田地,须亩纳二升义仓粮,士绅一体纳粮。”

这才是皇帝和李逸商量的真正目的。

所谓占田超限要抽买一半,另一半亩课二斗粟,不过是烟雾弹而已。

真正的目的是亩纳二升的义仓粮。

上来先一副要掀桌子的架势,转移注意力,堂中宰相们都被李逸这突然拋出来的提议而陷入沉思。

亩纳两升义仓粮,且是官绅一体纳粮。

相比起先前皇帝那道严厉的限田令,这倒显得温和多了。

“裴侍中,你之前兼过户部尚书,也知晓现在朝廷財政底细。国家总共才二百万课丁就算各地风调雨顺,这租赋一年也就四百万石。户调,也就百来万匹绢。

诸位,就这点税赋收入,能办什么事

没错,义仓粮就是地税,是为財政增收的。”

王道:“我以为当量入为出,要节流。”

“王相,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仅是节流也不行,还得开源。就说如今京官无俸,地方官更是连禄都没有,各衙门连公的办公费用都没,全靠公田收租、公钱放贷维持。

堂堂朝廷官府,却放高利贷,各级衙门都安排了许多捉钱令史,只要捉钱放贷的好,优先给予他们授官。

光是京师百司,就有七百余捉钱令史,一年数百令史获授官资格,长此下去,岂不是朝廷百司官吏,全是捉钱吏出身”

亩纳两升粟,义仓粮能征几百万石粟,相当於正租翻了一倍,对於眼下的朝廷財政来说,这可是一大笔钱。

快八十岁的裴矩授著银白长须,对李逸的话很赞同,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做过户部尚书,虽然时间不长,可也对国家財政很清楚。

一番谈话后,李逸道:“那么今日堂议,便是驳回陛下限田令詔救。我將刚才所议的限田、义仓粮等策整理记录,抄呈陛下。”

“我同意。”王率先发话。

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也都出声同意,温彦博、宇文土及、裴矩跟著点头。

必须驳回皇帝那道限田令!

相比之下,亩纳两升粟的义仓粮制倒不算什么了。

被徵购超限田地和亩课二斗,与一亩二升的义仓粮,敦轻敦重,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