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新的古今之争(3 / 6)
产业。
伏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齐国名门,是字面意义上的千年世家,秦汉两朝,伏氏子弟皆为帝师。
伏家有位先祖叫伏生(胜),字子贱,据说活了一百岁。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禁止民间私藏各国古文经书,伏生将齐文《尚书》偷偷私藏在墙内。
到了汉代,文帝时期重新征召天下书典,伏生将《尚书》取出,但已残缺不全,且齐鲁古字无人认得——都是蝌蚪文。
伏生重新解读后,将其传授给晁错,也就是《今文尚书》。
伏生传经时九十多岁了,秦统一文字后,当时大概真就只有他一人懂齐国古文了。
于是文帝时期,伏家的今文尚书就被认为是尚书正溯——当时伏家甚至是盖了孔家一头的。
后来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余受封鲁王,在曲阜扩建王府,在孔家老宅的墙壁中发现了一整套古蝌蚪文的六经。
而鲁王发现的古文《尚书》,却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多了十六篇。
此时天下已经没人认得蝌蚪文了,从孔家墙壁发掘的古文尚书没有今文佐证,无人能读,也无人能解,被称为“逸书”。
同为古文尚书,孔家保存下来的,却与伏生传下来的无法对照,而且还特么多出了十六篇,这不就穿帮了么?
虽然人们已经看不懂蝌蚪文了,但数数肯定是会的啊……
两部《尚书》完全不一样,要么有一家在忽悠,要么两家都在忽悠……
咋办?
于是伏家找了孔家,妥协了一下,称“秦始皇焚书后尚书残缺,各有逸散,如今终于合二为一得窥全貌”,把自家的古文《尚书》与孔家的合并到了一起,两家联合重新解读,算是把《今文尚书》版权送给了孔家一半。
合并后的古文尚书足足有五十八篇。
伏家和孔家重新解读后的《今文尚书》只有二十八篇,但无所谓了,反正都是他们两家说了算,别人也看不懂。
其实秦代统一文字为秦小篆后,这么多年下来,孔、伏两家自己也未必看得懂古文尚书的蝌蚪文……
而这种妥协更多的还是孔家占了便宜,因为伏家原本已经垄断释经权了,如果当时伏家非要说孔家那部是假货,其实人们也只能认了。
毕竟没人能看懂……
只是伏家要避免争议,一起合作才是有利的,把孔家拉到一条船上,伏家才会更稳。
为了加深合作,孔家便把《诗》的解读权也分给了伏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