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一) 弹冠相庆(2 / 7)

加入书签

且富裕,许多百姓在家乡的土地都种不过来,怎么会去贪图所谓的外乡土地。

    眼下,河中和泰西虽然开出了每人分田五十亩的口号,但为了多出来的十几亩地而背井离乡,这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百姓乡土观念的。

    之前他们愿意迁移,是因为老天不下雨,家乡有田也没用,没雨水种不出吃的来。

    但眼下灾情过去,不好说风调雨顺,但终归可以生活了。

    一亿一千万百姓平分八亿二千万亩耕地得出的平均数量已经很多了,更何况其中还有三千多万孩童幼儿。

    可以说,这些土地是需要他们的父母耕种,而所以分下来几乎是每个成人都要耕种十亩土地。

    在精耕细作的大明,仅凭人力,一个春种时节最多种五亩地,如果有耕牛,那能增加到十亩。

    只不过,哪怕是早早有官场,而且还有整个东亚草原的大明,实际情况也拿不出两千万耕牛,更别提需要耕种八亿多耕地的八千万耕牛了。

    这次山陕复耕,基本上都是依靠朝廷发放拖拉机才实现了快速复耕。

    大明真实的情况是,长城以南的大部分省份都是单纯的人力耕种。

    男人拉犁,女人扶犁,夫妻两人劳累一天也就犁个两三分地罢了。

    不说李长庚口中的五六十亩,单单夫妻两人的十几亩地,也需要他们齐心同力的从冬至干到春种才行。

    就这样,两夫妻还是不能精耕细作,而是只能采用粗放的播种方式。

    这是明初移民困难的原因,也是眼下大明遭遇的困难。

    “想要尽可能移民,首先得解放生产力,让百姓们能种更多的土地,不然百姓不会愿意迁移的。”

    金铉作为接受新式教育,并且在齐国实践过的官员,他很清楚百姓愿意迁移的原因。

    说白了,现在的百姓单单照顾自己家里的那十几亩土地就已经精疲力尽,这种时候你别说给他几十亩,就是给他几百亩也没用。

    百姓种不过来,也照顾不过来,更何况这些土地大部分还是荒地,需要百姓自己开垦成为熟地才能有所产出。

    因此,解放生产力是大明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恰好,齐王已经为大明打下了基础,大明境内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大地主,剩下的中小地主无法抵挡掌握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中枢朝廷。

    换而言之,中原两京十三省已经可以全面推广拖拉机了。

    “现在在两京十三省推广拖拉机是个很好的时间点,朝廷可以将长城外诸省的生产队方式推广到关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